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公眾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日本用慘痛的代價告訴我們,正義終會勝利。抗日戰爭我們將在方寸之間永遠銘記!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在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創造了弱國打敗強國的光輝業績。
★ 1931年
9月18日 日軍在奉天(沈陽)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局部抗日戰爭開始。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 1933年
1月1日 日軍向山海關進攻,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揭開長城抗戰的序幕。
東北淪陷后,日本帝國主義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華北廣大地區。1933年元旦夜11時,日軍開始向山海關進攻。愛國將領何柱國率守軍奮起反擊,千百年前古人留下的長城再次點燃了抗擊侵略者的烽火。
★ 1935年
12月9日 北平爆發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并吞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
★ 1936年
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1936年12月12日,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諫”。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主導下,最終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 1937年
7月7日 日本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制造七七事變,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全國抗戰開始。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8月22日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改稱第18集團軍)。
9月22日 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五臺山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11月成立晉察冀臨時郵政總局,開辦臨時郵政,開通郵路。這種半白日徽郵票,是我黨領導下的晉察冀邊區抗日民主政權發行的第一套郵票。主圖采用青天白日,是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體現了我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權的特點:既有大局意識,服從于民族利益、一致對外的原則,又堅持獨立自主權,同時還利于國共通郵。

12月13日 日軍占領中國南京后,在南京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燒殺淫掠持續達六周之久,屠殺無辜民眾和放下武器的軍人達30萬人以上。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華戰爭初期日本軍國主義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奸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
2014年我國確定,每年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來源:郵來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