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猴票真是精巧,比猴三世漂亮多了!”
“黃大師又出山了,不容易啊。”
“這肯定有上升空間。”
近日,記者在西安市郵票市場的拐角處看到,幾個老郵迷熱烈討論著新一輪生肖猴郵票。10月9日是世界郵政日,隨著新一輪的猴票設計出爐,集郵界為之一振,人們的視線再次被拉到承載眾多記憶的生肖郵票。
“大圣歸來”,新猴票誕生
“每個集郵者都必須有一張猴票!”
這句話印證了猴票在集郵界不可撼動的地位。今年8月,第四輪猴票開印,由首版猴票的設計者黃永玉再次操刀。“大圣歸來”,會為中國集郵市場帶來什么?
按農歷計算,1980年為庚申年,即猴年,中國郵政開始發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套生肖郵票。80版猴票由藝壇大師黃永玉作畫,并由邵柏林設計、姜偉杰雕刻完成。三位大師大概也不會料到,正是這枚小小猴票,成就了中國郵壇名副其實的“齊天大圣”,開創了無比輝煌的升值神話。
市場調查顯示,自誕生之日起,80版猴票的身價就一路水漲船高。三十多年間,單枚價值已經從發行時的8分面額升至如今超過萬元,整版猴票更是高達百萬元。高達十數萬倍的價值蛻變堪稱中國乃至世界郵壇絕無僅有的奇跡。究其原因,一是發行量少、不易保存使得80版猴票的存世量稀缺;二是生肖郵票已經發展成為連貫性與傳承性并重的特有文化序列,在集郵者求全心態的影響下,作為“龍頭”的80版猴票自然身價暴增。
對已經走過36載的生肖郵票而言,2015更是意義非凡的一年。從庚申年猴票發行到乙未年羊票面世,中國生肖郵票已經整整歷經三輪,猴票也將迎來第四個嶄新的輪回。一些收藏者致力收集全部三輪生肖郵票,而廣大集郵愛好者也對尚未面世的第四輪生肖猴票展開熱議。第四輪猴票將演繹怎樣的“大圣歸來”?我們拭目以待。
36年,生肖郵票的歷史記憶
“猴票是擺在我集郵冊里的第一張郵票,”8月30日下午,在集郵市場上,張大爺無不自豪地對記者講述自己郵票的來歷。這里,每人都有一張猴票,每個人都有一段故事。
在集郵界,這只“猴子”長期被人們津津樂道,已經不僅僅是一張簡單的郵票。和它一樣,這36年來的每一張生肖郵票,都是收藏者珍愛的專題。
“每年的1月5日都是集郵迷的狂歡!”一年才發行一次的生肖郵票,總會給集郵者帶來如同春節一樣的喜慶,這是許多其他題材的郵品所欠缺的“珍稀效應”。每年以生肖動物為題材的“生肖郵票”,是36年來世界各地集郵者瘋狂迷戀的專集。
“生肖題材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郵票表現的生肖圖案具有強烈的典型意義及較高的審美價值。”陜西作家朱文杰這樣解釋自己對猴票的感情,“郵票中所映射出的生肖文化是根植于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的情懷。”
“首張猴票的誕生,釋放出一種信號,”陜西省雜文學會會長商子雍告訴記者,“當時文革結束,原本被視為老舊文化的生肖文化在一張郵票上體現出來,標志著傳統文化的覺醒,也喚醒了廣大群眾心中對美好的追求和向往。”那時候,由于文革的影響,建國30年來發行了哪些郵票大家都不清楚,是猴票重新打開了這扇大門。
從市場效果來說,生肖郵票已經深入民心。由于第二輪生肖郵票變成二枚一版,形成了小版票的特色,給市場買賣攜帶及人們收藏都帶來便利。同時,人們對生肖郵票的收藏從過去單枚、雙連、四方連發展到現在的大版面收藏。盡管生肖郵票的發行量一般較大,但其市場價格卻十分穩定。
從全民集郵到“微時代”
“我從十歲開始集郵,現在已經六十多個年頭了。”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常務理事田潤德細細地品味自己的集郵人生,集郵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第一張生肖郵票發行時,他還是不惑之年。現在,他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年生肖票一出來,他都要去郵局買上幾十本,其中只有一本是自己的,其他的都送人。“我們家發壓歲錢是拿郵票發的!”
和田老師一樣,很多人集郵不為發財,不為投資,只是這個愛好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翻著自己的集郵冊,就像是翻著自己的人生,一頁一頁,每一張都有生活印記。
小時候郵票并不稀奇,據田老師回憶,那是一個全民集郵的時代。大家為了湊齊自己的收藏板塊交換著郵票,這無形中促進了郵票交換向郵票買賣進步。三四個人不夠換,就到外面想著法變賣,漸漸地人多了。然而在1980年,這還屬于投機倒把行為。公安也來人了,市場管理所也來人了,還真抓了幾個。
如今,那個全民集郵的時代已經終結,集郵逐步跨入了“微信息”時代。
“全國各地郵政部門已陸續開設了自己的網絡宣傳平臺,利用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媒介,與集郵者進行即時互動,宣傳中國郵政的形象和產品,促進了郵政事業的發展。”陜西集郵協會副秘書長劉武奇告訴記者。
“微博、微信等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們每天都通過電腦,了解集郵信息,編組網絡郵集,尋找集郵朋友。”年過花甲的張大爺說起近幾年的變化,網絡傳播的“廣泛”、“快速”等特性,已將集郵營銷推進了“微時代”。“微時代”里的“微營銷”,終將成為繼柜臺窗口營銷、走訪客戶營銷等傳統集郵營銷模式之后的現代化集郵營銷模式。
對于未來,劉武奇笑著說:“郵票作為我們的經濟文化融合的產物,仍然在茁壯地發展著,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讀懂郵票的魅力,走進郵票文化。”
記者 陳瑾
來源:陜西傳媒網-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