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夏民族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延安,擁有大批不可復制的歷史文化資源。要知道延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萬年前,三萬年前晚期智人“黃龍人”就在此有生活痕跡,可見延安的確是趕快禁得起時間推敲的寶地!
古時延安便是“邊陲之郡”,吳起、蒙恬、范仲淹等眾多中國古代名將在此大展文韜武略,其中范仲淹親筆題寫的“嘉嶺山”更是延安摩巖石刻中的代表。
范仲淹筆下的“嘉嶺山”就是延安的“標志性建筑”寶塔山。它不僅是延安城市的標志,更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蹬上寶塔可俯瞰整個延安市全景,更有摘星樓東岳廟、嘉嶺書院等古跡。
中共中央進入延安后,寶塔山成為革命圣地的標志和象征。建國后,寶塔山作為革命舊址成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1953年版的2元人民幣上正面圖案上出現。此后在共和國1955年頒發的獨立自由勛章上,其圖案核心也是寶塔山。
窯洞于延安來說可算是另一個文化符號,眾多影視作品里門口紅彤彤的辣椒、黃澄澄的玉米,雪白的窗戶紙襯上一副新剪的紅色剪紙。以現在的理念來說窯洞絕對是綠色建筑!就地取材的天然建筑材料,建筑污染?不存在的!
壺口一名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一年四季來此觀賞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無不震驚于壺口瀑布氣吞山河之氣魄?谷諔馉帟r期閻錫山未防日軍西渡在原有元代架橋上用鋼絲纜繩架起了一座240米的鐵索橋。后來這座橋被朱德老總注意到,并在延安保衛戰時起了大作用。
提到黃河全中國人民都知道這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華夏兒女也叫炎黃子孫。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就在這里。這也是有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黃帝陵的修建并不是一蹴而就,唐代開始各朝不斷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黃帝陵受歷朝歷代黃帝祭拜,不同于后世帝王陵寢坐北朝南或是坐西朝東,卻是依地理,背向西八、面向東南,與子午嶺和有龍脈之稱的昆侖山走向相同。中國地理的基本形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說的便是如此。
像是歷史的承上啟下,華夏文明的轉折、覺醒似乎都少不了延安這個地方。古時這里文人武將金戈鐵馬,揮墨潑毫,抗戰時期,大批知識分子奔赴延安。1938年冼星海受“魯藝”邀請到延安,在這里的一年半里冼星海創作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同一時期在“魯藝”匯集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藝術、音樂領域的革命青年,茅盾、艾青、張庚、周立波等等。“魯藝”成立于1938年當時叫做魯迅藝術學院,1940年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位于一座中世紀城堡式的大禮堂。
來源:中華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