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考官看了三篇蹩腳文章,按規定他必須排出一、二、三的名次來,還得寫上恰當的評語。閱完文章后,他思索再三,提起朱筆分別在答卷上分等加批:“一等放狗屁”;“二等狗放屁”;“三等放屁狗”。一等作文者在考官眼中還算是人,僅是放了一次“狗屁”而已;二等作文者則似狗,但除了“放屁”之外,尚有看家本領;三等作文者就不是人了,而是專會“放屁”,別無所長的無用之狗!
2、歐陽修某次主考,發現有位考生的名字竟與他相同,就有些不悅,在批語后附加一聯語曰:“司馬相如藺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不想這位考生接卷后竟立即對曰:“長孫無忌魏無忌人無忌我亦無忌”。歐陽修看后拍手稱絕,補錄了這位考生。
3、北宋大詞人柳永填補翰林員之缺席,吏部呈其詩文給仁宗皇帝,柳永寫的一首《西江月》詞中有這么一句:“我不求人富貴,人須求我文章”,仁宗看后很不高興,作御批四句:“柳永不求富貴,誰將富貴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風前月下填詞。”柳永從此便謝絕仕途,依紅偎綠,放蕩不羈,常借皇帝批語自嘲:“奉旨填詞柳三變。”
4、有兄弟四個進京城趕考,商量每人說一句,湊成一首詩,應付考試。四個走在鄉間的一條小河邊兒上,大哥說了第一句:“村外小河旁”。二哥看見河邊兒上兩行柳樹,說了第二句:“楊柳排成行”。兄弟四人投宿客店,夜里睡不著覺,一起吟誦謅出來的那兩句詩:“村外小河旁,楊柳排成行。”鬧得別的客人無法入睡,客人們感到好奇,就將窗紙舔破,想看個究竟。老三抬頭看見了窗上的小黑洞,便大聲說出了第三句:“滿窗小黑點。”第二天一早,兄弟四人繼續趕路。老四看到河邊有兩個漁夫打架,就興奮地吟道:“兩個漁翁相打。”三個哥哥一想,第四行怎么可以是六個字呢?于是就去掉最后的那個“打”字,成了“兩個漁翁相”,倒也押韻。就這樣,這兄弟四人考試時就在考卷上寫下了他們集體創作的四句詩。幾天之后,考官發回他們的考卷,考卷上批了兩個字:“欠打!”一看考官的批語,老四說:“我說第四句應該是"兩個漁翁相打’,你們一定要把后面的那個"打’字去掉,你瞧,人家考官說了,只欠一個"打’字。”聽了老四的話,三個哥哥后悔莫及。
5、明代大書法家徐渭第一次參加鄉試,在試卷上只寫了四句詩,考官批語:“太短”。第二次鄉試,徐渭吸取“教訓”,不但寫滿了整個試卷,還寫到了桌子上和椅子上。
6、有個考生在試卷上模仿南唐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寫了一首“詞”:“卷紙對筆尖,七竅生煙。躁熱難解心頭寒。摸耳搔頭皆不濟,如坐針氈,獨自干瞪眼,無限辛酸!出題容易答題難。鈴聲一響交卷出,分數若干?”閱卷老師看后,寫的批語是:“雖無實學,卻有歪才;屁股免打,下次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