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的“珍罕片” |
發布日期:09-02-12 08:50:0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我國極限集郵開展較晚,八十年代初才逐漸興起。此前只有個別人在制作這類郵品,而且也不很規范。至于清代至民國期間存世的極限片更是鳳毛麟角。因此,談中國珍罕片實在是比較困難的。
珍罕片是個模糊的概念,珍是珍貴,罕是稀少,清代、民國片實在太罕了,罕到難見芳影,而且大都是外國人制作實寄的,當然是物以稀為貴了。但是否"珍"就不能一概而論了,要看該片票、片、戳搭配是否到位?品相如何?在組建郵集時是否能起重要作用?當然對此類片不能過于苛求,筆者以為我國的此類極限片比國外同時期的片更稀少,更珍貴,這是毫無疑問的。 五、六十年代的片,在國外是不稀奇了,但在國內極限片剛在萌芽期,只有個別的集郵者在嘗試,而且火花一冒就熄滅了,想來傳世的片是不會很多的。因此我國的珍罕片應當從這里去發掘。 八十年代初制作的片,商品味較少,明信片大多是七十年代以前的出版物,基本上沒有專印片。由于是我國極限片普及的初期,人們對規則的理解尚處在一知半解的程度,參與極限集郵的人又很少,因此票、片、戳三者和諧一致的極限片也比較難得。筆者認為此類片應當是中國的第三代珍罕片。 八十年代以來,經過集郵者們的挖掘,一些珍罕的美術明信片浮出水面,(如清代、民國片)并制作了極限片,這些片由于片源稀少,票、片、戳和諧一致,也是不可多得的珍罕片。當然對八十年代的片要謹慎,現在倒撥日戳的片充斥市場,使一些真正的珍罕片也明珠出投暗了。 還有一種是用珍貴郵票制作的片,如八、九十年代用《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等老紀、特郵票制作的片,雖然票、片都不錯,而且規則也沒規定這些票不能用,但畢竟離郵票發行已有二、三十年,失去了戳的和諧。當然,它們可以補充中國極限片的不足,但不能算珍罕片,只能浪費珍貴的郵票資源。 現在又出現了用變體票制作"珍罕片"的做法,(往往片也選比較稀少的),此類片在郵展中的評價也比較高,我想所謂"變體票"片,應當在傳統研究類極限郵集中有它的較調位,在專題極限郵集中并無太大的優勢可言。此類片可否歸入珍罕片之列?只能請大家來評價了。 珍罕片應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謂"制作"珍罕片,其實是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或者是想從中獲大利者的一種奢望,--你說珍罕就珍罕了?我倒欣賞實寄片,雙戳齊全,無矯揉造作之態,想假也假不了,百年后肯定是珍罕片一張。(《集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