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揚州新聞網-揚州晚報
所謂“筋票”,是近年流行郵壇的新名詞,系指整套郵票中起著支撐作用的郵票,如同筋絡支撐人體,故形象化謂之。“筋票”的產生主要在郵票生產、發行中,由于制版、修版、印刷過程中的疏忽、差錯或發行政策的改變所造成,以致個別單枚票印量、存世量奇少,從而使整套郵票在數量上失衡。
一般來說高值票印量少,是整套郵票中的“筋票”,往往是集郵者追尋的目標。收集到高值票,就收集齊全套郵票,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老紀特票中,那些大套票如特56《蝴蝶》郵票和特57《黃山風景》郵票,其中4分、8分票,印量400萬-600萬枚,而高值票30分、50分票印量僅100萬枚,量少而顯貴。再如普5《天安門圖》郵票是新中國第一套特高面值的普通郵票,主要貼用于國內包裹、大宗印刷品和國際郵件,印量較小,該票1951年4月18日發行,全套6枚,其中10萬元、20萬元(舊幣)2枚為“筋票”,也可稱之為新中國普通郵票中的“靈魂”之票。有了這兩枚高值票,收全普5郵票就迎刃而解,進而組編“新中國普通郵票”郵集就有了砝碼,所以普5郵票被稱作新中國普票家族中的“白馬王子”,而10萬元、20萬元新票則是白馬王子頭上的王冠。
再如普11《革命圣地》郵票,1961年7月20日發行,雕刻版印制,全套12枚。該票中3分《瑞金沙洲壩》票奇少,比之該票中22分、30分、50分《天安門》圖高值票要少,前者市價高出后者數倍,是為“筋票”。究其價格倒掛的原因,乃因《瑞金沙洲壩》票版模印刷中反復施壓,以致未印滿數量就提前損壞,造成后來該票特少,此為版模損壞產生的“筋票”。
1962年發行的紀92《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二組)郵票中《蔡倫》錯票,如今已成為新中國珍郵。該票在打樣時已發覺將蔡倫的生卒年份印成“公元前”之錯誤,但修版時仍有1枚漏修,遂成為價格昂貴的錯體票,此仍修版漏修造成的“筋票”。
還有種情況是郵票發行中因某種原因被宣布停用而造成的“筋票”。該票稀罕原因是郵票畫面失真:晴空麗日下長話大樓前樹木呈倒伏狀,猶同臺風刮過一般。郵政部門聽取意見后通知停用,許多郵局正在銷售的“長話大樓”普票,先后交庫收存,遂由普21《祖國風光》郵票替代。如放大來說,近年年冊中亦有“筋票”,如2006年冊中的《烏蘭夫》票和《和諧鉄路建設》、2013年冊中的《中國夢》郵票皆是。
綜上所述,“筋票”這一現象,系由高值低值票印量懸殊、版模損壞、錯版漏修及發行停用等多種因素所造成,收集中應了解這些“筋票”的發行背景和產生原因,以做到心中有數,洞若觀火。
姚文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