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幣看本地史 新加坡“錢幣博物館”7月1日開幕 |
由新加坡造幣廠設立的本地第一家錢幣博物館開幕,并開放給公眾參觀。 公眾可在錢幣博物館回顧本地硬幣、鈔票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過程,并了解貨幣如何從最初的物物交易形態演變成以先進技術制作的塑料鈔票。 博物館分為4大展區:獨立前的新加坡貨幣、獨立后的新加坡貨幣、新加坡造幣廠的獲獎紀念幣以及互動區。 物物交易存在了許多客觀的不便條件,于是人類開始尋找更好的替代品。貝殼、香料甚至是石灰巖等,在當時算得上珍稀的物品都曾成為代幣。除了讓公眾獲得有關全球貿易史的知識外,獨立前的新加坡貨幣展區讓公眾有機會看見早年在新加坡市面上流通的外國貨幣如墨西哥貨幣、荷蘭貨幣等。 1938年馬來亞貨幣局發行了英屬海峽殖民地(檳城、馬六甲、新加坡)的專用貨幣,硬幣最高價值為5毛錢。到了二戰期間(1942年至1945年),日本發行的“香蕉”鈔成為通行于本地的貨幣。二戰結束后,“香蕉”鈔迅速貶值。 此區的重點展品有一枚1855年的墨西哥銀幣、一枚維多利亞女王硬幣、一枚1939年的5分錢硬幣以及日據期間的鈔票。 鈔票與硬幣系列 貨幣是一個獨立國家的象征,因此新加坡貨幣局在新加坡獨立后的1967年成立,至今發行了4套風格迥異的鈔票以及2套做工精致的硬幣。公眾可在獨立后的新加坡貨幣展區看見這些年來貨幣局所推出的鈔票與硬幣系列,包括“胡姬花”“鳥類”“已故總統尤索夫依薩”等珍貴收藏。 公眾還可以欣賞到新加坡造幣廠獲獎紀念幣,以及為別的國家所造的硬幣的珍貴收藏。這些紀念幣都采用先進技術制造,出現非常特別的全像特效(holographic effect)以及栩栩如生的彩繪效果,非常值得一看。 不僅如此,公眾也可以到互動區親手觸碰金、銀及其他用來造幣的金屬重量,并拓印錢幣上的文飾。博物館也設有視聽室,讓公眾觀看錢幣的制造過程,當然還可到小商店購買紀念品。 新加坡錢幣博物館計劃與國外造幣廠合作,估計每三個月就會更換館內的展品以保持新鮮感。 館長葉伯聯說:“我希望錢幣博物館能夠提供人們一個了解國家歷史的全新視角。” 新加坡錢幣博物館 地址:2 Trengganu Street,Level 3(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對面) 開放時間:早上10點至晚上8點 入門費:10元(成人)、6元(3至12歲/60歲以上/持學生證者和現役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