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存世量極為稀少的“光緒元寶北洋省造庫平七錢二分”銀幣,藏品重量:26.7g直徑:4cm。保存較為完好。藏品底部鑄“庫平七錢二分”標識,中心直讀“光緒元寶”四字,背面有一條栩栩如生的神龍,騰云駕霧,龍爪亂舞,極為逼真,仿佛輕輕一碰,神龍即將騰飛起來,翱翔天際!
孫中山頭像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銀元,正面中央為孫中山側面肖像,邊緣內上鐫中文隸書體“中華民國”4字、下鐫“開國紀念幣”5字、左右長枝花飾。背面中央為中文隸書體“壹圓”及嘉禾,邊緣英文“中華民國”、“壹圓”,左右分列五角星(后改為六角星)。直線邊齒,重26.6克,成色89%,俗稱“小頭”。該幣作為中華民國國幣發行。
大清銀幣長須龍壹圓,清宣統三年(1911)天津造幣總廠鑄。當時清政府欲統一幣制,聘請海外高級技師精心設計制造了這套宣統三年大清銀幣,計有六、七種版式,長須龍是其中之一。新幣剛試鑄成功,正逢武昌起義,于是大部分新版銀幣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樣幣。長須龍因背面龍首之須特長而得名,屬于試樣性質,因圖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視。
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因其重量、成色、含銀量非常穩定,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也因此,袁大頭的價格一直頗為可觀,少則幾百上千,多則可達幾百萬(關于袁大頭價格,決定其市價的主要是年份、版別和品相因素。),因此,偽幣仿幣也蜂擁而至。
雙旗幣產生于民國時期,民國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幾十年的時間,因此,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錢幣在經歷了無窮的歲月之后,依然可以完整地保留下來,實屬不易,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品鑒價值。此枚中華民國雙旗銅幣,正面圖案中央為兩面交叉的國旗,上方為“中華民國”四字;背面圖案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中央豎寫“十文”二字。雙旗幣民國時期鍛造,普遍流通的都是當十文的,二十文的其時只發行了22000枚通過這么久的時刻如今存世量已經十分十分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