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的精彩和多樣帶到中國:100多個展館落戶上海世博會 |
將于明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舉行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上海世博會),為了迎接預計的7000萬人次參觀者,每天園區開放時間長達15個小時,每座展館每天開放時間也有13個小時,均已接近接待能力的極限。此外,世博會組織者還專門設計了“3次票”和“7次票”,即憑一張門票,可3次或7次入園參觀。 上海世博會真的有這么大魅力?不僅讓參觀者流連忘返,進而三番五次入園? 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專職副主任鐘燕群認為,世博會就如同一個濃縮的世界,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融合的人類文明盛會,是中國提升改革開放層次和水平的一次千載難逢的良機。她說:“那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把世界的精彩和多樣帶到中國,把最新文明成果送上門來,中國老百姓不出國門就可以周游世界,真是一種福氣。” “誰都不愿缺席、誰都不肯落后的一次盛會” 截至1日,累計已有191個國家和48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展上海世博會,其中21個國家尚未與中國建交。在總計239個參展方中,已有210個簽署了參展合同。這大大超出了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172個參展方的世博會歷史紀錄,幾乎匯聚了聯合國所有的成員國,“全球盛會”名副其實。 對于這一由全世界成員共同創造的世博會參展規模新紀錄,可能很多人覺得抽象和枯燥。如果鋪開一張上海世博園區規劃圖,人們就會驚訝地發現,在這片黃浦江兩岸5.2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竟然有40個左右的國家要自建展館,40個左右的國家要以租賃方式布設獨立展館,組織者還要建設11個聯合館,為大約150個國家提供展示空間。加上數十個外國城市案例也以單獨或聯合建館的方式參展,落戶世博園區的國家、國際組織和外國城市案例展館將超過100個。五顏六色的旗幟,勾勒出一個密集而有序的“地球村”。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國際參展部部長周峻告訴記者,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困難沖擊,國際社會對上海世博會仍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參展方退出。在40個左右的自建館中,大約三分之一展館的占地面積在6000平方米左右,是世博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自建館,它們連同其他三分之一的自建館已陸續開工。迄今仍未開工的十多個自建館,目前大多已進入落實中方建設團隊、方案審批的最后階段,由于規模較小,相信仍能在世博會開幕前的最后10個月里“趕出來”。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雖然個別國家將自建館調整為租賃館,個別國家因財政預算或經費籌措等原因放緩了一些工作,但總體上國際參展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以美國館為例,按美國法律規定不能使用國家財政參展世博會,專門成立的運籌機構一直在尋求美國企業及民間機構的支持,迄今已有3M、戴爾、通用電氣、百勝等多家在華大型美資企業予以贊助,最新的一家贊助者是百事公司,其捐資規模達500萬美元。 “尤其在危機面前,眾多參展方更是不愿缺席、不肯落后,因為這次規?涨暗氖澜缡馕吨碌臋C遇和合作,是重新振作的開始。對廣大參觀者而言,則意味著上海世博會將上演數天乃至很多天都看不完的精彩。”周峻說。 從外觀到內容:多樣性與創新性巧妙融合 歐洲是世博會的發源地,許多歐洲國家對參展世博會不僅駕輕就熟,而且情有獨鐘。一心想成為上海世博會“主角”之一的西班牙,正在世博園區建設一個以鋼結構為“骨架”、屋頂和外墻覆以藤條的“大籃子”。用傳統手工藝編織的藤條作為展館“外衣”,可通風散熱并引入自然光線,減少能源消耗,體現了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外觀設計理念相吻合,西班牙館的展示主題確定為“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 幅員遼闊、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亞洲,在上海世博園區同樣有極為多樣和創新的展示:西亞的阿聯酋館,外觀如波浪般起伏,富于創新和動感,令人聯想起阿聯酋雄偉的自然景觀沙丘以及其代表性的建設成就――帆船酒店和人工棕櫚海灘;南亞的印度則將一座集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耆那教、錫克教以及基督教等多元宗教特色于一體的穹頂建筑,作為印度展示“城市與和諧”主題的載體;到了東亞,一座外觀呈淡紫色、弧形穹頂造型猶如蠶繭的建筑,就是日本館。其展示方案的核心信息是人類面對環境等共同的課題,不僅需要研發和運用高新科技,還必須重視對地球和人類的關愛。 作為美洲國家代表,智利面對金融危機“反其道而行之”,將參展世博會由原來的租賃館“升級”為自建館。這個被命名為“新城市的萌芽”的展館,讓智利成為南美洲第一個以獨立建館方式參展上海世博會的國家。智利駐華大使費爾南多·雷耶斯·馬塔認為,此舉本身就有很強的創新性,有利于智利在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面前呈現更加多樣性的自己。 相比動輒上千平方米的獨立展館,11個聯合館里的每個展位雖然只有324平方米,卻也代表了一個國家館或國際組織館,多樣性及精彩程度似乎更加集中。其中,占地規模大約相當于3個半標準足球場的非洲聯合館,是40多個非洲國家“共有的家”,這座展館外立面圖案是高大繁茂的金合歡樹以及滿天的朝霞,讓人遠遠就油然升起一種感覺:“非洲真是一片充滿希望和機遇的大陸。” 觀眾的熱情是參展方的最大回報 在上海世博會239個參展方中,不少發展中國家是第一次參展或已多年未參展世博會;一些國家將在中國創造自身參展世博會規模的“歷史之最”。即使是一些多次舉辦過世博會的發達國家,也將2010年世博會作為其參展海外世博會投入最多的一屆。 對此,眾多參展方一個共同的解釋是:上海世博會預測吸引7000萬人次參觀者,全球可能找不出其他活動能吸引如此眾多的人流,“有多少投入就會有多少回報”。 奧地利館為了吸引更多中國觀眾,專門設計了瓷質外立面、漢字館標,寓意中國向歐洲出口瓷器的悠久歷史;丹麥館決定成為國寶“小美人魚”銅像在中國的新家,以迎接許許多多喜愛安徒生童話的中國觀眾;西班牙館在藤編中精心融入了中國漢字,甚至準備在外墻最醒目處加貼一句用藤條編織的中國著名詩詞,“讓人遠遠就能感受到西班牙對中國人民的一片深情”。 澳大利亞館發動中國公眾為其吉祥物笑翠鳥取名;日本館用一個月時間在中國征集了3500多個館名昵稱;新加坡專門用國花蘭花為上海世博會培育了一種名為“新滬交響曲”的新品種…… 最近,中外專業機構對1.4萬名中國網民開展的一項調查,一定程度上可視作中國公眾對眾多參展方努力的回應:80%的受訪者希望參觀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展館,接觸和體驗世界各國的文化藝術;72%的受訪者對創新科技的展示充滿好奇;65%的受訪者表示參觀世博會的主要目的在于接觸新鮮事物,了解新的信息;36%的受訪者對世博會的現場表演情有獨鐘;32%的受訪者則對來自世界各國的餐飲美食表現出較高的興趣。 從調查結果看,無論是遙遠的非洲、美洲、歐洲,還是距離中國相對較近的東南亞、中東和大洋洲,中國受訪者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些國家的展館都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想去參觀。 負責此次調查的北京華通明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董事總經理溥嵩凌認為,當今中國公眾對于各個國家的科技和文化充滿好奇,有強烈的意愿了解中國以外的世界,體現出越來越開放的心態。對參展方而言,有備而來將在中國獲得廣泛關注,對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樹立和推廣自身形象極為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