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館:運來“小美人魚”和哥本哈根的海水 |
丹麥館效果圖 丹麥館效果圖 世博網8月21日消息:讓“小美人魚”雕像去中國,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上海世博會)期間擔當丹麥的“文化使者”以及丹麥館的“鎮館之寶”,已不是新聞了。鮮為人知的是,丹麥還要將“小美人魚”生活的哥本哈根港灣的海水一同運往上海,在世博會丹麥館營造一個碧波蕩漾的海港氛圍。 從屬于丹麥經濟和貿易部的丹麥世博會秘書處項目總監約翰·漢森(John Hanson)強調,這是丹麥館“幸福生活,童話樂園”(Welfairytales)展示主題的一個具體表現,意在提醒觀眾愛護環境,只有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哥本哈根港,人們可以在大海中游泳、嬉戲。我們之所以不遠萬里運來海水,就是想告訴觀眾,對待環境和自然,就像對待城市邊的海水,不是通過短時間的凈化就能做到的,而需要心中的愛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 約翰·漢森說。 開工建設3個月來,占地3000平方米的丹麥館已完成地基工程,呈螺旋形上升的外部鋼結構開始吊裝。與此同時,圍繞“小美人魚”雕像“落滬”,丹麥館開始精心籌劃內部展示方案,招募工作人員。其中,三部有關水、自行車以及家庭的短片正在緊張制作,屆時三部影片將在丹麥館播放,將一個活生生的丹麥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 “‘幸福’與‘童話’,是丹麥館的兩個關鍵詞。關于‘童話’,‘小美人魚’雕像是最好的象征;而‘幸福’,則需通過丹麥高水平的建筑、人民生活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加以體現。” 約翰·漢森說。 據介紹,結合螺旋形的建筑外觀,丹麥館別出心裁設計了一條300米長的自行車通道,同時準備了500輛自行車,供觀眾免費騎乘。而在丹麥館的屋頂,則是一個供野餐、休閑的區域,綠意盎然。 約翰·漢森解釋說,在今天的哥本哈根,平時人們出行,三分之一騎自行車,三分之一選擇公共交通,其余三分之一開私家車。經過不懈推廣,環保且運動的自行車已成為大眾最理想的交通工具。而經常去郊外野游,擁抱大自然,也是丹麥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丹麥館無疑在展示丹麥人真實的生活場景以及向往的生活方式,我們也愿與中國觀眾一起探討未來理想的城市發展模式。例如,中國過去曾是自行車大國,現在則是汽車越來越多。哪個更好呢?” 約翰·漢森說。 據介紹,讓源自安徒生童話的“小美人魚”雕像在上海“安家”半年,是“小美人魚”雕像自1913年落成以來第一次“出國”。而上海世博會丹麥館總投入達1.5億丹麥克朗(約合2800萬美元),也是丹麥參展世博會歷史上投入和規模最大的一次,丹麥政府和丹麥相關企業和基金各投入一半。 約翰·漢森告訴記者,雖然遭遇國際金融危機,但丹麥參展上海世博會的經費是有保障的,包括馬士基、嘉士伯、韋斯塔斯等知名的丹麥公司以及丹麥國內最大的私募基金參與上海世博會丹麥館展示運營的積極性都很高。 “許多中國人喜愛安徒生童話。讓丹麥的國寶‘小美人魚’作客上海,說明了我們對中國以及上海世博會的極大期待,希望中國觀眾理解并支持我們的努力。” 約翰·漢森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