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后世博 浦江兩岸將打造世界級濱水空間 |
在過去的8年里,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景觀生態煥然一新。為了世博會后黃浦江兩岸園區的進一步綜合利用、開發和建設,昨天,眾多專家、學者和建設者為“十二五”期間黃浦江兩岸如何打造世界級的濱水公共空間獻計獻策。 生態:構筑“低碳金三角” 與會專家學者提出,世博會的舉辦極大地推動了黃浦江兩岸地區的開發建設步伐,后世博期間的黃浦江開發要“縫合”兩岸功能,增強兩岸的對接發展,要建立“中央綜合功能活動區”,將外灘、北外灘、陸家嘴地區打造成“金三角”。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王新奎提出,在環保、節能、建筑規范、城市管理等方面設定更高的標準,將浦江兩岸作為世博理念的實踐區和示范區。市規劃協會會長毛佳樑也建議,充分借鑒世博先進理念,融合各種先進理念和精巧創意。 其中,延續“低碳世博”,將是規劃浦江兩岸的重要理念。作為縱貫上海中心城區的最核心的公共生態廊道,黃浦江兩岸的生態環境復育成為城市發展的當務之急。“外灘改造以后的綠化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說還是不夠。”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建議增加綠化,并將水和綠化生態結合。記者從有關方面也了解到,規劃的目標是打造一條黃浦江公共生態廊道,恢復和培育濱江生態環境,并加強環保管理。 親民:開放更多濱江岸線 黃浦江兩岸開發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打開封閉的江岸,創造貼近市民的濱江開放空間。開發前,對市民開放的濱江岸線只有2公里,沿江公共綠地只有10公頃,市民感嘆沿江不見江。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認為,真正的“親水”不完全也不應該全部是由休閑式的親水平臺組成,更重要的是親水的生活。 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湯志平則建議,可以考慮在“十二五”期間,將沿江的公共設施、基礎設施聯動起來,發揮黃浦江兩岸的整體優勢。目前從徐匯到楊浦、虹口包括浦東地區,還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交通網絡,可以進一步加強。 經過此前8年的改造,浦江兩岸開放的公共空間已大大增加。隨著外灘綜合改造工程的竣工,長2.6公里的外灘濱水區靚麗回歸。此外,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一期工程建成,“外灘源”一期核心區域也初步建成。今年5月,新十六鋪碼頭試運行。距離世博園區最近的大型生態公園——南園也在上月開放。目前,向市民開放的濱江岸線已達28.5公里,建成濱江公共綠地約275公頃。 文化:保護和利用歷史建筑 中科院院士鄭時齡提出,作為中央公共活動區,黃浦江的發展規劃應該更好地把城市的各個功能統籌在一起,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