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注冊報告(摘要四)——上海世博會主題深化與園區內活動分類和介紹 |
發布日期:08-11-06 13:40:15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城市化的道路。在一個多世紀里,上海經歷了城市的形成、發展、成熟、壯大的每一個歷程。今天,站在東方和西方的交匯點上,上海愿意敞開大門,與全世界的人們在這座充滿愿景、激情和決心的城市里,共同展示城市生活的華彩,直面城市問題的挑戰。
1.2)主題闡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聯合國人居組織1996年發布的《伊斯坦布爾宣言》強調:“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人類能夠過上有尊嚴的、身體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臨的種種挑戰的發端,不論是擁擠、污染、犯罪還是沖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進程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之間各種關系的失諧,長期的失諧,必然導致城市生活質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為此,上海2010年將以“和諧城市”的理念來回應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訴求。“和諧”的理念蘊藏在中國古老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推崇人際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禮記》在描繪“大同社會”時提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中國的先秦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設想了和諧的社會。同時“和諧”也見諸西方先賢的理想。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系統地提出了和諧說,和諧包含著對立和統一。同一時期的另一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進一步提出“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到的和諧更美好”的主張。而在《理想國》和《法律篇》里,柏拉圖也開始尋求“整個社會將獲得非常和諧的發展,各個階級將獲得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狀態。 數百年來,人們對“和諧城市”模式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從“烏托邦”,到18世紀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園都市”,一系列的理論、主張和模型無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間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質吐納上的平衡與和諧。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的日趨嚴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運而生。對“和諧生活”和“和諧城市”追求和實踐貫穿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并且正越來越彰顯在人們為明天城市所描繪的藍圖之中。 建立“和諧城市”,是從根本上立足于人和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和諧,在形式上體現為多文化的和諧共存、城市經濟的和諧發展、科技時代的和諧生活、社區細胞的和諧運作,以及城市和鄉村的和諧互動。“和諧城市”的理念將為城市管理和城市規劃提出更新的挑戰,并將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1.3)副主題闡述 上海世博會期待通過文化、經濟、科技、社區和城鄉關系五個方面來解析和探 |
上一篇: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注冊報告(摘要三)——名稱、主題與持續時間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