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能否有效控制風險 |
發布日期:08-12-24 08:55:1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廣發證券 作者: |
今年以來,相繼爆出企業在套期保值合約上出現重大虧損,先是中信泰富在澳元期權合約上的百億巨虧,然后是國航東航等航空公司在航油套期保值上蒙受數十億虧損等。這些都讓人不得不反思,利用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的目的明明是轉移風險,為何會出現這么大的問題?作為場內衍生品的重要一員,股指期貨能否有效控制交易者的風險呢?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廢食。據報道,這段時間頻頻爆出來的衍生品套期保值合約虧損案例,許多合約的交易對手都是國際投行,實質上是屬于場外衍生品合約,而非利用交易所產品進行套期保值。此外,其條款設計上主要引入較為復雜的期權結構,與企業的套期保值需求并不完全匹配,而部分企業甚至可能并沒意識到其中的復雜性,因此,當市場出現不利變化時,企業遭遇的損失之大出乎意料之外。另外,簽訂場外合約,企業還需承擔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因此場外衍生品的風險更大。 與之相比,股指期貨屬于交易所場內產品,其合約高度標準化,條款清晰透明,風險也相對可控,而期貨市場多年積累的風險控制機制,也有利于交易者管理合約風險。其中,逐日盯市是期貨市場控制交易者風險的重要制度。所謂逐日盯市,又稱為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指當日交易結束后,每一個交易者賬戶的盈虧、交易手續費、交易保證金等都要進行結算,結算后,保證金余額低于規定水平時,投資者沒及時追加保證金,將面臨被強行平倉乃至爆倉的風險。這一機制可以有效防范交易者風險的擴大和積累,把不利變動帶來的風險控制在有限的幅度內,也迫使投資者關注賬戶的動態變化,不至于虧損累積到無法承受的程度。 而中央結算擔保制度則是期貨市場防范交易對手違約風險的重要措施。與場外衍生品合約不同的是,所有簽訂期貨合約的交易者,其交易對手方都是交易所結算機構,實質上意味著對手違約的風險完全由結算機構承擔,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場的整體運作效率。 有投資者提出,股指期貨盡管簡單透明,但實行保證金交易制度帶來的高杠桿,也蘊含著較高的風險。事實上,期貨市場經過多年的摸索,基本形成較為全面的風險管理制度,中國滬深300指數期貨仿真交易,就引入了較多的風險管理制度,如價格限制制度、大戶持倉報告制度、風險警示制度以及美國1987年股災后開創的熔斷制度等。 因此,目前出現的衍生品套期保值虧損案例并不能抹煞衍生品尤其是場內衍生品的作用,恰恰相反,這反映了市場需要更為透明和規范的套期保值工具,只有完善國內場內衍生品市場,才能為國內機構提供更安全和透明的套期保值工具。(文章僅供參考,據此進行投資所造成的盈虧與此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