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幣:比黃金更昂貴的黃金 |
發布日期:11-09-14 09:01:1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投資者報 作者:肖妤倩 |
商75家。 本季,金幣市場專業委員會通過對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金幣市場業務調研發現,2010年以來金幣市場快速蓬勃發展,整個行業呈現價格普漲、交易活躍的繁榮景象,金銀幣產品的社會認知度顯著提升,會員單位經營業績大幅提高。 較為滑稽的是,由于市場容量較大,會員單位普遍面臨無幣可售的局面。由此,金幣市場專業委員會在《2012年貴金屬紀念幣項目發行計劃調研報告》中建議,適當擴大金銀幣發售規模,尤其是熱銷題材金銀幣項目應進一步調高最大發行量,緩解金幣市場供求矛盾。 多非流通 最早的金幣出土于埃及,制造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而這種古幣在當時并非流通,而是古埃及貴族們互相贈送的奢侈品。 中國金幣史最早則追溯到殷商時期。比至春秋戰國,金幣與龜、貝、谷、帛等一樣,廣泛流通。戰國時期的楚國就行使“郢爰”等金版貨幣。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規定黃金為上幣,金幣至鼎盛時期;漢時,金幣為主要貨幣,形狀有柿子金、馬蹄金、麟趾金和“五銖”金幣。唐代以后,金幣的制造有了重大進步,開始出現方孔形的年號金幣,如唐“開元通寶”、宋“太平通寶”、“宣和元寶”金幣,元“至元通寶”、明“洪武通寶”、“永樂通寶”等。 業內人士表示,上述金錢和后朝代中所鑄的一些金質錢,種類雖然不多,但大多不是流通貨幣,而是特意鑄之,以作饋贈之用的賞賜錢,所以鑄造數量均很有限。 中國近代機制金幣則始于清朝晚期,早在光緒中葉時,清廷中即有些官員倡議我國行使金幣。光緒三十年(1904年)戶部為籌款以鑄金幣,特向朝廷提出具體的實施辦法,并由天津造幣總廠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式試鑄了金幣。 “大清金幣”雖已試鑄成品,但總因我國藏金有限,最終未能實施流通。 中華民國成立后,天津造幣廠鑄造了兩種流通紀念幣:“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和“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幣”。此后,1923年,曹錕當選大總統后,連鑄了兩種,一種正面是刻有曹錕頭像的“憲法成立紀念”金銀幣,背面是交叉飄揚的民國五色旗圖案;另一枚正面是曹錕戎裝脫帽紀念幣,背面是海陸旗的圖案。之后,段祺瑞、徐世昌頭像的執政紀念金幣也陸續鑄造。 1932年,民國政府還鑄造過帆船圖案的“金本位”金幣。不過由于當時中國的經濟體系的原因,“金本位”并沒有得以實施。 發售觸角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金幣的試驗田開啟了,其目的正是“出口創匯”。1976年6月,金幣的鑄造工作一時間在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