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蘇富比秋拍落槌,盡管8方乾隆的印章拍出了2億多元的高價,但最受關注的《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卻不幸流拍,該畫估價6000萬港元,因價格太高無人應價。這說明自今年開始的藝術收藏市場的寒冬還遠遠沒有過去。除了已成為熱議的金融危機因素外,近日在上海舉辦的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上,頂級藏家們還痛陳了影響熱度持續的許多收藏弊病。
弊病之一:
三五天的收藏家?
現在,一幅所謂的天價油畫被拍下,沒幾個月又被以更高的天價拍出,這樣的轉手游戲,顯然已經被當下不少藏家玩得很熟練了。這也難怪世界著名藏家、80歲的張宗憲老先生感嘆,現在多的是“三五天的收藏家”。
馬未都肯定不是這類藏家,他幾十年收來的寶貝,都藏在他自己的觀復博物館里供人賞玩。但顯然也對收藏界正盛行的那些“三五天的買賣”痛心疾首。關于收藏,馬未都有個概念——“在庫”和“在途”,前者指的是藏而不賣,后者就是處于交易狀態。“西方人的‘在庫’概念占90%,‘在途’的只有10%。而我們呢,99%的人都‘在途’,沒有人‘在庫’!”
在馬未都眼里根本原因是,真正從內心熱愛藝術的藏家并不多。藝術正在成為一件買賣,當收藏變成了投資的代名詞的時候,各種卑鄙行徑的出現也就不可避免了。
弊病之二:
官職越大眼力越好?
臺灣著名藏家洪三雄盡管眼力非凡,但他也上過當收過贗品,而且是一位名家的當,這讓他至今還耿耿于懷。“官越大,學問就越大?肯定不是這么回事!在收藏方面,沒有尊卑,只有對錯,你必須相信自己的眼睛。”洪三雄說。
然而當今的收藏鑒定界,對“官越大,知名度越高,眼力就越好”的迷信,依然盛行得很。與會的一位資深藏家告訴記者,按照規律,鑒定家一般超過55歲,其眼力對鑒別瓷器的真偽已經力不從心了。但是現在還很活躍的鑒定家很多都是年逾古稀的所謂“資深”,“他們大多擁有職務,而且富有經驗,于是即便眼力不行了,還是被推到鑒定的最前沿,對真偽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鑒定界有個不太好的規矩,老一輩鑒定家如果還健在,他的弟子就不能對其鑒定結果提出質疑,這直接導致了以假為真,市場混亂。”
弊病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