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市場經歷牛市 背后隱藏四大風險 |
在經歷了1997年以來低迷行情后,錢幣市場悄悄出現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部分人民幣品種、金幣以及紀念幣等受到資金追捧,行情一路高歌猛進。然而,據調查,其背后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風險一:游資炒作,謹防高位接盤 去年下半年以來,樓市遭遇持續調控,股市低迷,投資渠道收窄,而銀行存款利率與CPI倒掛。金融危機以來的寬松政策使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熱錢”,在尋找保值和增值出路時,開始向錢幣市場流動。通過爆炒個別稀缺品種,撬動市場,進而激活整個行情。據調查,發行量極少的“棗紅”、“背綠”一角紙幣,已被爆炒至5萬元以上,成為“國寶”級別;近期漲幅最大的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金幣漲幅超過了40%;“七一”前發行的建黨90周年一元面值紀念幣淘寶價維持在30元左右。而其他如第三套人民幣中的“車工”2元、第四套中的50元均有大幅勁升。第四套人民幣在將退出流通預期作用下,也被大幅炒作。不少過去沒有錢幣收藏愛好的群眾也跟風加入收藏“大軍”,瘋狂購買市場交易幣種。值得警惕的是:自今年4月份以來,收藏市場出現回調跡象。據專業人士預計,國慶節后,市場可能出現深幅調整。因此,提醒廣大投資者,錢幣市場行情只是資金推動,部分品種已在“博傻”。在政策打壓、游資撤出后,必將大幅“跳水”,回歸常態,到時看誰在“裸泳”。 風險二:真假難辨,謹防受騙上當 錢幣能否升值受品種的稀缺程度和品相因素影響較大。而普通投資者缺少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辨別能力不足,容易出現頭腦發熱,上當受騙。不法分子也瞄準這一點,利用網絡等種種手段,制假販假,以次充好,蒙騙投資者。例如:被稱為“五大天王”之一的1981年1分幣,市面上有很多是用1984或1987年的硬幣挖去旁邊的筆畫將“4或7”改變而成。有的自稱全品相人民幣品種,其實是經過技術處理過的。近期,有自稱“中國金幣總公司”的騙子在獲取單位辦公室電話后,出售“建黨90周年紀念金銀幣”,人民銀行并未發行過這一品種。而各種紙幣的年號、圖景、紙張、印制等均差別較大,市場供求也各不相同。例如,第三套人民幣中的一角紙幣多達13個品種,分有水印、無水印、三羅馬冠字、兩羅馬冠字等品種,有水印又有古幣和五星水印之分,失之毫厘,繆以千里。品相也是決定收藏價值的關鍵因素,如“車工”2元全品相和七八成品相相差千元,部分品相差的品種即使稀缺,也沒有收藏價值。 風險三:變現困難,謹防過量投資 各地市場容量不同,錢幣的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