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錢幣生產手工雕刻技藝”在2009年被批準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手工雕刻往往被我們習慣簡稱為“手雕”。
什么是手雕?手雕的全稱是手工雕刻鋼模或手工鋼刻模具。所謂手雕,就是憑借榔頭、鑿子和刀子等工具,全部用手工直接在鋼坯上雕刻錢幣圖案模具的技藝。這里的關鍵點在于,手工雕刻的對象,是錢幣生產所使用的鋼模。如果要對手雕進行深入闡述的話,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
手雕是造幣制模中的一個關鍵工序
在雕刻機誕生之前,錢幣圖案模具的雕刻是由手雕者完成的。那時候,手雕者可能既是錢幣圖稿的設計者,又是錢幣浮雕圖案模具的雕刻者;當然,也可能是錢幣圖稿由他人設計,手雕者只根據錢幣設計圖稿完成錢幣浮雕圖案模具的雕刻。不管是哪種情況,在此時期手雕者的作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手雕者的藝術修養和雕刻功力將直接影響到錢幣產品的藝術品質和質量水平。雕刻機誕生之后,錢幣模具制作的生產流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我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例,錢幣模具生產的流程依次為:設計圖稿,制作浮雕,翻制石膏,電鑄銅型,縮刻鋼模,手工修模,車型淬火,翻壓印模,手工修模,車型淬火,表面研磨等。美工設計人員負責該流程中的前三項:首先是設計錢幣的圖稿,然后根據批準的設計圖稿,用油土制作三維的浮雕型,最后翻制成石膏型,把浮雕做精、做細、做深入,并在石膏型上加刻文字等,待全部完成后,交給機雕人員電鑄銅型。而手雕人員在該流程中則要參與其中的許多環節:首先,對電鑄的銅型進行修整,不僅要修整前道工序遺留下來的浮雕細節模糊等缺陷,還要把變形的銅型整平,以保證縮刻鋼模底面的平整度。其次,對雕刻機縮刻下來的鋼模進行修整,雕刻機縮刻時往往會產生重紋、跳線、拖邊等缺陷,手雕者則要把所有缺陷全部修整一新,以還原浮雕圖案的原貌,保證鋼模的雕刻質量。再次,手雕者還負責印模(即工作模)的翻壓工作,并對所有印模進行逐個檢查,發現有缺陷的也要逐一修整,不能讓有問題的印模流入下一道工序。最后,手雕者還要參與印模的表面研磨處理工作。由此可見,盡管手雕在雕刻機誕生后不再直接雕刻錢幣模具,但他們幾乎參與了錢幣模具制作的全過程,并確保美工設計人員的浮雕在銅型、鋼模和印模等造幣模具制作過程中不失真、不走樣。因此,手雕是造幣制模流程中非常關鍵的工序,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手雕是造幣制模中的一種特殊技藝
首先,讓我們對手雕的操作過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手工雕刻模具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錄樣。即通過一定的方法把設計圖稿的圖案反向地轉錄到模具上,手雕模具一般都采用直接刻制陰紋,因此需要把圖案反向轉錄,并且與產品的直徑保持1∶1原大的尺寸。
確定圖案輪廓和分出層次。錄樣后對照設計稿或實樣進一步確定圖案輪廓線,并著手進行雕刻。雕刻時要先確定圖紋的最高點,再分出高低層次,雕刻出圖案的大致形狀。這一階段也可稱為粗加工。
深入刻畫和精心雕刻。在前階段的基礎上,對圖案的各部分進行深入刻畫、調整層次,把圖案的各部分雕刻精細,逐步達到最終效果。這一階段也可稱為精加工。
整體調整,精益求精。在基本完成手工雕刻后,回過頭來對雕刻的圖案要再做一次整體的調整,檢查形體是否準確、層次是否合理、整體效果是否完美。
手工雕刻模具按雕刻方法可分為以雕刻刀為主和以鑿子為主兩類。以雕刻刀為主的方法是從國外引進的,其特點是雕刻切削的量比較少,適合雕刻比較細膩的人像、花卉等。而以鑿子為主的方法,是中國傳統的方法,其特點是雕刻切削的量比較多,適合雕刻比較規矩的圖案、挺拔的線條和文字等。簡單來說,雕刻刀表現得比較軟、柔,鑿子表現得比較硬、挺,兩者各有千秋。因此,現在的手工雕刻是將兩種方法相結合,某些圖案用刀子雕刻,某些圖案用鑿子雕刻,或者在雕刻的某個階段用刀子,而某個階段用鑿子,這樣不僅豐富了手工雕刻的表現力,也提高了手工雕刻的效率。
在了解了手雕的操作過程和雕刻方法的基礎上,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手雕具有哪些特殊性。(注:這些特殊性都是與美工設計人員制作浮雕的工藝相比較而言的)
首先,雕刻對象是鋼材。手雕是運用榔頭、鑿子和刀子直接在鋼材上進行雕刻,鋼材是一種堅硬的材料,在雕刻過程中只能做減法。而美工師做浮雕的材料,是油土和石膏,屬于軟性的材料,在制作浮雕時增減比較隨意。因此,手雕在雕刻時一定要掌握好分寸,有時一不小心造成失誤,可能就得從頭再來。可見,手雕具有在鋼材上雕刻的難度,這是其一。
其次,雕刻圖案是反向。手雕在雕刻鋼模時,一般是雕刻陰紋,所雕刻的圖案或文字都是反向的,需要反向往下雕刻來掌控圖案的高度和層次,沒有長時間的適應和磨煉很難做到得心應手。可見,手雕具有用陰紋雕刻鋼模的難度,這是其二。
最后,雕刻比例是1∶1。手雕在雕刻鋼模時的尺寸與產品的直徑必須是1∶1的。同樣是直徑27毫米的產品,美工師在制作浮雕時可以放大若干倍,例如放大到200毫米,這樣就可以比較輕松地把浮雕圖案里的細節做得非常清晰細致,通過雕刻機再縮刻成直徑27毫米的鋼模。而手雕則必須按照產品直徑1∶1的實際尺寸來進行雕刻,因此,手雕人員往往像鐘表匠一樣,戴著放大鏡的眼罩進行雕刻,力求在方寸之間雕刻出精美的圖案。由此可見,手雕具有同比例雕刻鋼模的難度,這是其三。
正是由于手雕具有這些特殊性,因此手雕人員要想掌握較高的手雕技能,必須經過長期的刻苦訓練,培養一個能獨立完成手雕作品的手雕人員周期很長,至少需要5年以上。而要成為一名能雕刻出相當水準手雕作品的手雕技師,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上幣”手雕源遠流長
上海造幣有限公司手雕技藝的傳承可謂源遠流長。早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央造幣廠(上幣公司的前身)開鑄之初,就有了手雕技藝的開創者,也就是上幣公司手雕的第一代傳人周志鈞,他師從意大利著名雕刻師路易奇•喬治學習手工雕模技藝,時任中央造幣廠雕刻技正。上世紀50年代,國營六一四廠(也是上幣公司的前身)有了上幣公司手雕第二代傳人董益謙和陶秉琪,他們倆一個以西方的刀子技法為主,一個以東方的鑿子技法為主,各顯神通,各盡其能,傳承和發展著上幣公司的手雕技藝。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葉伯林、葉仲華、方茂森為代表的上幣公司手雕第三代傳人群體脫穎而出。上幣公司進入了手雕技藝傳承和發展的鼎盛期,手雕人員達八九人之多。他們融東西方刀子和鑿子技法為一體,合二為一,取長補短,讓手雕技法為錢幣作品的主題服務,獲得極大的成功。這一時期推出了大批雕刻精美、特色鮮明和質量上乘的手雕作品,深受廣大錢幣集藏者的好評與青睞。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上幣公司第四代手雕傳人應運而生,他們堅守著手雕技藝這塊陣地,不時推出一些手雕的大銅章作品,延續著手雕在造幣制模中不可或缺的中堅作用。2005年,上幣公司為了讓手雕技藝在造幣領域傳承和發揚光大,在全公司范圍內精選苗子,優勝劣汰,精心培育手雕人才。如今,上幣公司第五代手雕傳人正在茁壯成長,前景喜人。
在當今電腦雕刻機進入造幣制模行業,無論是雕刻質量還是雕刻效率都大大提高的前提下,手雕的傳承還有多大意義?我個人的看法,一是再先進的設備也不能保證所雕刻的模具百分之百的完美,越是精美的模具,越是需要達到爐火純青手雕技能的手雕者來修整,才能游刃有余地為模具畫龍點睛,錦上添花。二是手雕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技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頑強的生命力。我們要充分發揮手雕的特殊性,量身定做,在雕刻中恰到好處地留下鑿子和刀子的痕跡,使之具有不可復制、無法替代的特性,創造出與機雕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這需要大膽探索、艱苦創新、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獲(本文圖片攝影:徐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