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硬幣集藏知識 |
發布日期:09-07-09 17:38:1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 |
貨幣按其材質首先分為紙幣與(金屬)硬幣。硬幣已有2500年的歷史,紙幣也流通了1000年。流通中,紙幣承擔了總量的95%以上;集藏中,硬幣則比紙幣有更久遠的歷史與眾多的收藏者。 世界硬幣從時間上大致可劃分為:古代幣(至公元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中世紀幣(476年一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近代幣(1640年一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現代幣(1917年至今)。其中1945年后又稱當代幣。 當然,從錢幣文化觀點出發,其增變興衰既與重大政治事件相關又不盡同。 一、世界錢幣文化的四大體系 錢幣文化是世界各國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硬件”(幣材、工藝等)和“軟件”(語言文字、藝術特色、宗教習俗、哲理觀念等),綜合反映了各國不同時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 通常認為,世界古代錢幣文化來自四個獨立的源頭,即:地中海、東方、南亞次大陸、伊斯蘭世界。其中主要是地中海(西方)和遠東(東方)兩大幣系。 歷史上它們間曾有交叉和影響,到了現代更進一步互相借鑒,逐步“同一”。 地中海幣系。指以古希臘羅馬為中心的硬幣。通過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其勢力遍及全歐和部分亞洲、非洲。隨著15世紀后歐洲殖民主義的擴張,又影響了美洲、澳洲、大部分非洲和部分亞洲。 它們的特點是: 1.圖象豐富。包括神祗及英雄、君王、特色動植物、建筑古跡等。如古希臘城邦幣上的特色動植物城徽,羅馬帝國時代幣中保存了70多位君王的頭像。 2.幣文復雜。主要是希臘文、拉丁文,除此還有腓尼基文、迦太基文、希伯來文等。 3.幣材多為貴金屬。最早是用自然形成的金銀合金——琥珀金,接著是金、銀幣,最后形成金一銀一銅,以銀為主的體系。 4.制幣方法主要是打(錘)制,很少鑄幣。因手工生產,個體差異較大。 東方幣系。指以中國為代表的錢幣。通過漢唐盛世,以及此后各朝的文化交流影響了朝鮮、日本、安南和東南亞各國,部分通過絲綢之路波及中亞。其特點: 1.幣形多樣化。如刀幣、布幣均為在世界硬幣中所特有,并長期采用方孔圓錢形制,除花錢外,幣圖相對簡單或無幣圖。 2.幣文豐富。記錄了年代、造幣地點。除漢文外尚有各種少數民族文字,書法藝術獨具特色。 3.幣材主要以銅合金為主,少量鐵幣。金、銀在流通中不占主要地位。 4.制幣方法主要采用熔化金屬在模內鑄造,故名鑄幣。鑄造可以經濟地批量生產,個體比較均一。 南亞次大陸幣系。指以印度為主的幣品。通過孔雀王朝、更多王朝及莫臥兒帝國的擴張和宗教的傳播,影響了整個南亞次大陸、部分東南亞地區。但其本身也在歷史發展中先后受到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以及后來阿拉伯諸王朝、蒙古汗國的影響,情況甚為復雜。其特點: 1.幣圖常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既有土生土長的佛教、婆羅門教,又有希臘基督教、薩珊拜火教、阿拉伯伊斯蘭教的影響。早期盛行各種印記。 2.幣文極其復雜。土邦幣極多。 3.幣材金、銀、銅均用,并有少量鉛、錫等。 4.制幣方法主要打(錘)制。 伊斯蘭幣系。指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后,通過倭馬亞王朝、阿巴斯王朝、法蒂瑪王朝以及此后的奧斯曼帝國形成的幣系。波及整個西亞、中亞、部分東南亞、北非及歐洲伊伯利安半島南部。其特點: 1.宗教色彩顯著。因伊斯蘭教不崇拜任何偶像,所以幣面沒有君王及神祗。代之以圖案、藝術字體、花押等。 2.幣文以阿拉伯文為主,種類繁多。幣文中的特色是多為清真箴言和在位君王繁雜的稱號。 3.幣材包括金、銀、銅。 4.制幣主要采用打(錘)制法。 二、硬幣的分類 廣義的錢幣學一般應包括硬幣(Coins)、代用幣(Tokens)和章(Medals)三類。硬幣的特點是:由主權機構發行,有面 值,在流通中具有法定支付能力。但隨著收藏和投資需要,又派生出多種幣品。 按幣品功能分類應是最本質和易于理解的方法。 l.流通幣(Circulating Coins,Working Coins)。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功能是“流通”。主權發行機構按面值發放,交換中技面值流通。發行年代可以間斷或連續。發行量按市場需要,一般較大。按其實際情況,又可分為“正在流通”和“退出流通”兩小類。 流通幣本意在“流通”而非“收藏”。但流通幣卻往往是幣友的“收藏”起步和主體。當然“退出流通幣”的收藏價格高于甚至遠高于其面值。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日常“流通”中將品相優美、面值較小的硬幣“攢”起來,即以流通價格(面值)作為收藏成本。但這種辦法受到國別,面值,年代的限制。用于本國硬幣尚可,用于收集世界幣則很困難了。 2.收藏幣(Collector Coins.NumismaticCoins)。目的不是“流通”而是“收藏”。主權發行機構以高于或遠高于面值的價格作為初售價發行。如我國1984年10元熊貓銀幣初售價是100多元。收藏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