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錢幣的歷史與演變 |
發布日期:10-03-11 16:32:2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互聯網 作者: |
中國是一個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又是產生和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貨幣的歷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中國每一時期的貨幣都承載著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信息,難怪人們稱錢幣為“社會化石”了。 當我們與花花綠綠的鈔票,或者銀光閃閃的鎳幣打交道時,難免要問“錢”最初是怎么樣的?我們的祖先用的“錢”是什么樣的? 人們也許不會想到,人類最早使用的錢幣竟然是在海邊隨處可見的貝殼。在錢幣出現之前還談不上買賣,早期人類如果想要交換物品,往往是用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如生產工具等來作為一般等價物,這也就產生了原始意義的貨幣——實物貨幣。據史料記載,貝殼、珠玉等都曾被早期人類當作過實物貨幣使用,而這其中,出現最早、使用最廣泛、延續時間最久的要屬海貝了。 海貝兼有各種特點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如外形美觀材質堅固、便于攜帶、有天然的計量單位、易于計數等等。海貝究竟在什么時候成為貨幣,已經無法確鑿的考證,只知道早在殷商時候貝錢就已經廣泛使用了。貝幣作為貨幣也是有單位的,五貝為一索,十貝為一朋。《詩經》中記載“既見君子,賜我百朋”,可見這百朋算得上重禮了。 因為海貝是天然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北方因不容易獲得數量眾多的海貝,于是開始仿造貝殼的形狀制造貝幣,各種仿制貝錢就應運而生。目前已知的就有陶貝、石貝、骨貝、玉貝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青銅鑄貝(青銅是銅與錫的合金),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比歐洲早7個多世紀,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金屬鑄幣鼻祖。 貝幣在中華大地流通的歷史長達兩千年,對中國的文化影響也極為深遠。 “寶貝”是貝幣的代稱。 一、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形成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第一個繁榮階段。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于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