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從歷史中走來(上) |
發布日期:09-06-17 16:11:4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翁禮華 |
長輩寵愛晚輩,常常昵稱為“寶貝”。“貝”之所以能稱為“寶”,是因為它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原始的貨幣——貝幣(圖1)。貝幣是產于南海的天然海貝,光潔美麗,小巧玲瓏,由于一面有槽齒,又名南海齒貝。早在夏商時代,就成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被稱之為“貨貝”。 當時,計算貝的單位是“朋”,10個貝折算為1朋。今日志同道合者互稱“朋友”,就與當年貝的計算單位息息相關,意味著“朋友”并非只有精神友誼,還與經濟交往有關,“來而不往非禮也”,充分體現了這種雙文明的朋友關系。 貝用作貨幣,在漢字中也留下了歷史足跡。今日中國,凡是和財富、價值、交換有關的繁體漢字,如貴、賤、買、賣、賞、賜、財、貨、賦、賊、贓等,都與“貝”字有聯系。它說明早在創造漢字之初,貝就已經成為貨幣,并且反映了貴義賤利的觀念,否則,不會出現兩戈求貝稱為“賤”,十戈求貝稱為“賊”的字樣。 隨著經濟的發展,產地遙遠的真貝供不應求,人們開始尋找各種代用品,如石貝、骨貝、蚌貝、玉貝等。到商代晚期,又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銅貝,其貝面凸起,還模鑄一道貝齒。由于上面未鑄文字,后世稱之為“無文銅貝”。 隨著歲月的推移和手工業的發展,人們用青銅鑄造了不少鏟、刀、戈等不同形狀的生產工具和武器,并在市場上用以交換糧食、牲畜等農牧產品。這時人們才發現除了銅貝以外,鑄造形體小于實際使用的生產工具和武器的青銅鑄件也能成為人們實現市場交換的等價物,于是市場上就出現了所謂鏟幣、刀幣、布幣(圖2)等新貨幣。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地區流通的貨幣幾乎都由生產工具和作戰武器演變而來,有布幣、刀幣、環錢、蟻鼻錢等形制。 由于這些工具形和武器形的貨幣造形,多有鋒利的棱角,容易刺傷人體,攜帶也不方便,到戰國晚期人們便根據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開始制造方孔圓錢。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詔令全國統一使用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種銅錢比較美觀,周邊圓滑,方孔又能貫以繩索,便利攜帶,從此成了二千年來中國百姓常用的銅錢。當時為了保證錢幣含銅量與交換物等值,錢幣都以重量計算,如秦代通用的半兩錢(一兩為24銖)。 由于人們將1000個方孔圓錢用繩子貫串起來叫一貫和一緡,后來便發展成為形容自始至終堅持做好某項工作的詞語,如:“一以貫之”、“一貫”、“貫徹”等等。由于方孔圓錢的基本單位是一文,故人們往往用“身無分文”和“一文不名”來形容貧困者,以“分文不取”來表揚不計報酬的無私奉獻者。 漢初,銅錢允許民間自由鑄造,到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朝廷禁止民間鑄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國進入由政府壟斷的鑄錢時期。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宜,一直沿續至隋代還在鑄造。 為了以較少的銅原料,鑄造更多的銅錢,到了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決定將重量制改為通寶制,使標志社會財富的錢幣向象征性意義上邁進了一大步。此后人們所看到的中國錢幣都以“寶”字用作錢文,如人們常見的唐代玄宗時的“開元通寶”、宋代徽宗時的“大觀通寶”。 唐以前金屬錢幣的鑄造用范鑄法,即先做錢的“模”,再用陶土將模制成若干個錢組成的泥范,經燒制后泥范就成了陶“范”,然后將熔化的金屬液體澆灌入陶范,待冷卻后打碎陶范即可獲得連在一起的若干個毛坯錢,最后將毛坯錢一個個分開,并打磨光潔后即獲成品錢。因為這一生產過程是由制模到制范,所以后來漢語詞匯中才出現了“模范”字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