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瓊)“您撥打的電話無法接通……”這兩天,59歲的外來務工人員老薛數次撥打“李經理”的電話,每次都是這個結果。這讓他明白,花一萬八購買的投資紀念幣,不可能被高額回購了!
老薛是陜西人,2006年來京打工,輾轉在多個公司當保安,多個工地打雜。一雙手上滿是老繭,用他的話,他最初的工資每月才900塊錢,攢點錢不容易。2013年10月,老薛接到一個自稱收藏品公司業務員的電話,邀請他去第三置業大廈實地考察投資紀念幣。
于是,老薛來到位于三元橋的第三置業大廈。當時,業務員說得天花亂墜,吹噓此前兩期賣出去的紀念幣都如約高價回購了,利潤高達30%。老薛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是看到周圍的人都掏錢瘋搶,再看看這家公司營業執照齊全,他忍不住也購買了一些紀念幣,并簽了回購合同。
回到家后,老薛掰著指頭一算,投資這些紀念幣可比他每天風吹日曬地打工強多了,于是他又辦信用卡,透支了6000元,購買了幾套奧運紀念幣,前后共計花了一萬八千元,按照合同約定,這家公司將在去年高額回購老薛手上的紀念幣。
然而,去年5月1日,老薛再次來到第三置業大廈時,當時就傻眼了,這家公司早就人去樓空。他連忙撥打李經理的電話,對方一再承諾,雖然公司暫時不開了,但是一定會履行合同,老薛天真地相信了。
時間一長,老薛心里也犯嘀咕:不會被騙了吧?他拿著紀念幣去問懂行的人,卻被告知每套最多值兩百元;他去派出所報案,民警告訴他,接到這個公司的報案遠不止他一個人,但這屬于民事糾紛,只能打官司。
老薛找到了律所,律師雖然幫他起草了訴狀,卻告訴他如果找不到這個公司的法人,根本沒有辦法告倒對方。在律師的建議下,老薛還跑到了工商所,查詢結果證明,這家收藏品公司早在去年就已經注銷了,上哪里去找法人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