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讀趙燕生先生2014年中國現代貴金屬幣年報,這己是連續第四本行業準專業分析報告了,其中蘊含著作者的辛勤與嚴謹耕耘,他付出了飽滿熱情和匯總出巨大信息。結識趙燕生先生是以幣結緣,緣相論幣,很大程度在主要方向與細微之處產生共同點。很贊成作者書中對中國現代貴金屬幣的一些定義與定論,每次閱讀與交流都是學習機會。去繁就簡在這里想說三點:
第一點是壟斷的一級市場和完全市場經濟的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可以稱為中國現代貴金屬幣市場的二元經濟,壟斷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特點,這是保持產業生命力和市場供給源源不斷之基礎,這樣新的群體只會不斷增加。二級完全市場經濟反應的特點是錯綜復雜,跌宕起伏,表現形態各異。報告的分析、歸納和梳理表現出二個市場狀態,邏輯思維清晰細致,從材料、產品、輔助、交易渠道、交易手段等等進行多面剖析。貴金屬幣以國家法定貨幣形式發行己有三十七個年頭,在二級市場冷熱波動中,四本年報詳細記錄了這一時期之特征,為投資收藏者提供出豐富客觀數據。
第二點是產業經濟理論,對突破千億規模重要產業進行學術性指導和總結:應該說新中國現代貴金屬幣學術理論空乏,國人很大層面還處于認識盲區,相對完整文獻少之又少,拿出專業理論四本分析報告更不容易。報告顯示這四個年頭行情整體處于下行狀態,從總供給與總需求來說,總需求疲軟,用報告數據進行推理,很明顯前期市場價格過熱,作者企圖找出市場經濟價值中值,這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報告推論出經過幾年連續市場調整,2014年底部特征開始逐步顯現,逐漸步入底部區間,這有待觀察和商量。這是個有待進一步成熟的二元經濟市場,理論應不斷進化與完善。投資收藏不選擇貴金屬原材料的鑄塊,重要之點在于幣面蘊含文化主題,核心是中國現代貴金屬幣涵蓋著海量信息。不但要從經濟角度出發研究價值變化,更豐富的理論能否從立體化視野出發,使分析評論具有更大意義。
第三點是大數據意義:大數據時代是進入現代化社會的一個標致,數據促成資產、產業整合,并向互聯網化綜深發展,且數據已成為資本和人力并駕齊驅之關鍵要素。分析報告豐富的大數據來源于原始和市場采集,作者長期從業于貴金屬鑄幣行業實踐,從采集數據的專業性來看無可厚非,更可貴的是敏銳犀利的觀察視角和一片丹心直抒自見之評論,這是作者之精神。
中國從1979年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經濟高速增長,到2014年底己擠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下己有學術界從購買力上爭議世界第一問題。千千萬萬中國人民要確保經濟收益的果實,投資已進入新階段和新常態,投資收藏中國現代貴金屬幣也是經濟活動的重要點之一。我認為,從報告分析的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到,中國現代貴金屬幣市雙邊關系并不飽和,啟動總需求還有巨大空間,隨著理論與文獻日臻完善和便捷的信息傳播,市場內外更多投資收藏者將會走出盲區,告別過去,共享未來。
(此文刊載于2015年6月5日金融時報,作者劉東為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員 )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