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值兩會,人民論壇網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張建國授權,刊發其關于增加錢幣文化在中小學歷史教學中比重的提案,以期為弘揚中國古代錢幣文化乃至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貢獻綿薄之力。
錢幣不同于一般的物品,是社會產生重大變革或發生重要事件的產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錢幣的鑄造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同時也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國古代錢幣文化獨立創造,自成體系,對朝鮮、日本、古代琉球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及地區曾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是最早實行紙幣制度的國家,其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歷史的見證,不僅能將中國古代歷史串聯起來,還承載了我國古代文化的眾多重要信息并親歷和見證了歷史的發展沿革,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獨一無二,且不可替代的實物標本。
一、錢幣文化在中小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錢幣文化是歷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承載的歷史內涵能夠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對歷史和經濟及貨幣的關系形成系統的認識。
2、通過學習貨幣的起源和發展,對貨幣及金融的歷史演化規律進行啟蒙認識,為當今現實的貨幣金融政策服務。
我國古代錢幣文化記錄和見證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社會的變遷和制度的變革,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如秦朝廢除形制各異的六國刀幣、布幣,統一發行圓形方孔錢,確立了我國古代貨幣的形制,延續使用兩千多年;漢五銖確立了我國古代錢幣的重量及大小,這一重量標準一直使用到清末。五銖錢流通七百多年,是使用時間最長的錢幣;唐代的開元通寶更是開通了一個新的時代,并成為周邊國家及地區模仿鑄造的標準。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但是,王莽的幣制改革以及咸豐年間鑄造大錢則是失敗的典型。總結這些經驗及教訓,挖掘其背后深層的原因,對我們制定當今的貨幣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通過學習我國錢幣文化的獨特性和發展史,增強對我國貨幣的敬重與尊崇感,有利于對“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構成的認識,增強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凝聚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金屬貨幣和紙幣的國家,是世界兩大錢幣文化之一的東方錢幣文化的重要代表,對世界錢幣文化的發展,乃至人類文明的進程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東亞的朝鮮、日本、古代琉球國以及東南亞的越南等國,在其歷史上長期使用中國錢幣,后來仿照我國錢幣鑄造圓形方孔錢,并使用漢字,直到20世紀初其錢幣文化都屬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通過參觀和學習錢幣符號和形制等,感受歷代文化的美學藝術造詣,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涵。
二、錢幣文化在現有歷史教材總的不足
1.當前歷史教學中錢幣文化內容過于簡單,為學生提供的教材以及學習的資料都非常單調、抽象、空洞且乏味。以中小學歷史課本的“人教版”為例,相關章節并無與歷史鏈接的關于錢幣的專門介紹,僅以圖點到為止,如西漢錢幣“五銖”的圖片下只有一句注釋“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唐“開元通寶”則無任何注釋。某些非漢字的鑄記也無漢字翻譯,使得學生對其也是一帶而過,無深刻的認識。
2.對錢幣的介紹存在錯誤
如某課本上所附北宋“交子”的錢幣圖片是錯誤的,南宋“會子”錢幣圖片的鈔版也存有疑問。
3、沒有系統的將錢幣文化與歷史故事交匯貫通講解,缺失了貨幣文化這樣一個好的歷史素材和視角。
三 關于錢幣文化教育的建議
1、增加錢幣歷史在歷史課本中比重,并與歷史的發展結合,形成系統化的教育內容。
2、增加中國錢幣的起源和傳承的篇章,從而建立對貨幣的尊崇感和民族向心力。如我國在商代晚期就已經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幣的國家,伊朗在元朝時期模仿中國紙幣,進而傳入歐洲,四大發明的雕版印刷術也因此傳入西方,為后來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及知識傳播提供了極大便利。
3、在課本中通過知識鏈接等方式,增加有關錢幣知識點的文字圖片。
4、通過組織專家編寫錢幣科普讀本,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給中小學生提供融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與一體的輔助課本
5、與當地錢幣博物館建立日常連接,組織參觀和互訪,更好的利用實物展品學習獨特的東方錢幣文化。
來源: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