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情懷,聲色相生(魏柔) |
發布日期:11-06-23 08:03:0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魏柔 |
雕工藝將硝煙滾滾、號角起伏的起義場景再一次重演,通過黃銅與紫銅散發出來的古舊醇厚的歷史氣息,演繹了無盡的凹凸美感,更迸射出高亢的革命熱情與力量,觀者無不深受感染。
如果說該款大銅章正面圖案是為了說明事件重復歷史,那么,背面圖案則是起到了點明主題謹記歷史的作用。采用書本造型作為藝術表現,是設計者獨具心裁的設計創意,具有非常強的時代印記。歷史刻于書上,是為了傳承后代,幾千年文化歷史無一通過書籍借以流傳,加以銘記。在翻開的書本上,左邊頁面上是一張泛黃的日歷造型,百年的記憶就如這打開的書頁一樣,鮮明而又具體地呈現在觀者面前,隆重而肅穆!右頁上面,設計者采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的舊城墻,后面透出的是武昌起義的廣場建筑,現在是辛亥革命歷史博物館。在這里,舊城墻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封建專制制度。看那殘垣斷壁,被雕刻者手中的工具琢磨得犀利萬分,要具備何等強大的力量才得以沖破這層層疊疊牢固的城墻,要有多大堅定的團結一心的決然之心,才得以沖破這根深蒂固的封建統治主義與思想,從畫面上噴然而出像被撕開一大血口的強有力的藝術表現上,我們看到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豪邁氣概,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鮮明的主題思想,碰撞出了藝術恒久之花,耐人尋味。 西方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指出:“一種藝術品的根本性質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性質”,它“是對某種特殊的現實之感情的表現”。此話不假,藝術形態的表現也來源于情感的迸發。百年的情懷,該用多少言語方可言盡?怕是眾多文人墨客也傷神費腦了,可是藝術品卻可以“無聲勝有聲”將事態、意義在一個小小范圍內完美無缺地雕琢出來,實屬不易。以簡見繁、以一見百,明朗化的設計風格賦予了金屬材質以人文的光芒,畫外音不言自明,美不勝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