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聚 十年教訓――鑒賞“越王勾踐”大銅章(黃沙吹盡) |
發布日期:10-10-22 08:16:3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 |
事。一幕復國大劇經勾踐演來本就氣勢宏偉,這倒是要感謝銅章的制作方,從歷史和偉人的角度,以雕刻藝術的魅力再現這段風云激蕩的歷史;將一個悲劇故事解構得大義凜然,浩然正氣,其尙美的震撼穿透力總是能跨躍時空攪動人心。雖然因仁者智者或有區別,但依據典型的歷史大背景下營造出的典型環境里的典型性格刻畫的勾踐銅章,對于越王的溢美所給予讀者和觀眾的東西,毫無疑問是目前描繪表現歷史人物題材的創作中很少能達到的。作為銅章的集藏愛好者而言,我們自然希望能看到從中國視角出發看待中國歷史的優秀作品,在《越王勾踐》上我們或許看到了這一企圖的某些亮點。
悲劇能拉近人之間的距離,長期的逆境生存,能使人心鏡明澈頭腦清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失勢的帝王以及當權者只有患難中才有容人之量,這在歷史上不乏范例。歷史上勾踐雖然亡國,卻用詐降緩兵之計,得以暫免越國最后的滅種之厄。從開始復國之路的第一步起,聽納意見,分辨是非,身體力行,臥薪懸膽,每個時期的“生聚教訓”都隨著敵情的演變做出相應改變。這場發生在2500年前的吳越弭兵,事實上是吳越兩國北上爭霸過程中一場“相怨伐”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相互消長的比拼;吳越戰爭是一個互相復仇性質的戰爭,夫差是為復父仇而伐越,勾踐是為雪會稽之恥而苦心焦慮,志滅強吳,是史家“春秋無義戰”的最明顯的例證。因此吳越之戰本身并無正義非正義可言。針對夫差伐越,蹂躪越土,奴役、掠奪、燒殺越國人民的暴虐,勾踐臥薪懸膽、發憤圖強的復國計劃和其鼓勵耕織,獎勵生育,富民強軍的實施,客觀上符合越國人民利益的,故而得到了人民廣泛的支持。這樣概括吳越戰爭的性質是符合歷史真實的。它給予今人以啟迪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勵志圖存以及明辨汲取強吳由勝利到失敗的歷史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