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上的“絲綢之路”——2009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銀質紀念幣賞析 |
發布日期:09-10-10 08:15: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莫問海 |
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009年錢幣博覽會銀幣還是沿襲了一貫的設計思路——方孔圓錢的布局,讓觀賞者可以憑借這樣的外型特征,一目了然錢幣博覽會的本質。 銀幣的背面,主要以傳統形象為主要元素,取中國古代錢幣最具有特色的中國漢代錢幣“五銖錢”放進畫面,然后嵌入薩珊王朝錢幣圖案。五銖錢始鑄于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銖”。它的標準重量為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并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五銖錢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而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在安息王朝時(公元前248一公元226年),就同我國有了頻繁的友好往來。公元226年薩珊王朝興起,中國史書改稱它為波斯國。薩珊王朝時,聯系兩國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波斯和我國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波斯的薩珊銀幣就隨著兩國貨物的流動,輸入到了中國。直到今天,薩珊銀幣在中國還時有考古發掘。 錢幣畫面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古錢幣形象,有兩重寓意:其一昭示了中國錢幣文化的悠遠深長,“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錢幣,中國錢幣文化亦是長壽文化之一;通過直觀的藝術形象,承載了錢幣愛好者對于錢幣傳統文化藝術追求的審美心理。在以往的同題材紀念幣中,采用的形象素材大多取材于傳統的錢幣或與之相關的歷史材料,這并不稀罕。但2009年錢博會銀幣銳意進取,大膽創新,不是將錢幣古籍上的圖案簡單地移植到銀幣上,沒有滿足于單純的懷舊。而是在“五銖錢”的造型上嵌入或疊加了“波斯的薩珊銀幣”,產生一種新奇的視覺感受和化學反應。中國古錢幣與國外古錢幣巧妙銜接,含蓄的表現手法中流露出更深的蘊意。 作為個人來說,非常喜歡這樣的表現角度,它以兩個點的形式,聯系起中國古代錢幣發展的一條“絲綢之路”。古代絲綢之路就形成于公元前后的兩漢時期,正是“五銖錢”的時代,經歷了張騫的“鑿空”和甘英的遠行,到達古代安息王朝(即波斯)。這條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使東西方世界直接聯系起來,使得中國、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響,此后,任何文明的發展也不再是相對孤立地進行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