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現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供圖
“你這個盤子是明代龍泉青瓷,是真品,好好保管!”“這個花瓶描金用的化學顏料,一看就是現代仿制”……2月23日,2018武侯祠成都大廟會“專家鑒寶”活動在武侯祠香葉軒舉行。瓷器、字畫、錢幣、青銅,藏友紛紛將自己的珍藏遞交專家鑒定。不過收藏有風險,在專家的火眼金睛下,乘興而來的藏友,幾家歡樂幾家愁。□本報記者吳曉鈴
鑒寶:民間藏品良莠不齊
作為武侯祠成都大廟會的“保留節目”,“專家鑒寶”活動已成為收藏愛好者們最期待的一個環節。23日下午,各地藏家聞訊而來,用報紙包裹畫卷,用毛毯打包瓷瓶大碗,大件則小心翼翼地裝在布袋中。
本次鑒寶活動邀請到了川內資深文物鑒定專家、四川省文物鑒定專家組成員蘇欣、李天勇、甘曉、袁愈高、唐俐和民間專家代表喬馨德等人。
來自阿壩的一位女性藏家用行李箱裝了三件瓷器專程來蓉。當她拿出第一件瓷器,鑒定專家李天勇便給了一個驚喜,“明代龍泉青瓷,是真品。”見藏友頗有些茫然,李天勇再給了一枚定心丸,“龍泉窯是幾大名窯之一,這件器物品相不錯,你好好保管。”只見藏友一臉掩飾不住的喜色,又拿出兩件“明青花”,怎奈李天勇相繼給出了無情答案,“兩件都是現代的仿品。”
此后的鑒寶環節,便在藏友們或驚喜或無奈中緊張進行。來自成都的一位藏友在鑒定前頗有些高調。他花兩千元錢買了一方古硯,一直信心十足地認為是個老物。當專家甘曉上手了這方硯臺后,告訴他“的確是清代的物件,但雕工粗糙,并且不是四大名硯,收藏價值一般。”沒想到藏友一臉興高采烈,“只要不是現代的仿品,我就當傳家寶留著了。”另有老人用精美盒子裝了藍田玉酒瓶和酒杯征詢價值幾何,專家也無奈相告:藍田玉其實就是一種石頭,價值不高。一位老者一臉忐忑打開報紙,露出一個老舊的琺瑯瓷瓶,并透露是在英國淘的老物,仍被專家鑒定為現代仿品。
收藏:專家提醒量力而行
曾經連續參加了多屆鑒寶活動的專家蘇欣告訴記者,從此次鑒定首日的藏品來看,藏友手上的藏品明清時期的真品有,但不少仍然是現代仿造的假文物。只是讓她沒想到的是,四川的古玩愛好者心態比以前好了,“以前我們鑒定出了假文物,藏友還要跟我們吵架。現在,他們已經懂得收藏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通過藏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生活質量。”現場,一位藏友帶來了一個十年前花10元淘的青花瓷罐尋求鑒定,當專家告知是現代做舊品時,他笑稱,“那我就拿來當鹽巴罐,看上去也不錯!”
有意思的是,此次鑒寶現場,武侯祠還來了一個識別造假的現身說法。在鑒寶最后,武侯祠工作人員拿來一捆用防水布包得嚴嚴實實的包裹,包裹上有字跡斑駁的封條,上面隱約可見“翰林院”等字樣。工作人員介紹,這是警察撿到以后,擔心是珍貴文物交到博物館的。然而,當專家們打開包裹抽出三幅畫軸,幾乎立刻得出結論:就是50元一幅的仿古畫。
收藏如何避免買假?甘曉提醒不能有一夜暴富的心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即使買到假文物,也不至于影響正常生活。”蘇欣則提醒廣大藏友一定要加強文物知識的學習,“收藏不要大而全,而是劃定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先進行學習,再出手,因為沒有人能夠做到精通不同種類的文物。”而學習鑒定真偽的方式,除看書和請教專家之外,蘇欣推薦到各大博物館看真跡,“只有真的看多了,才能慢慢學會分辨真假,練好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