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3·15”,有關消費者權益的新聞很是惹人關注。這不,案頭恰好有這樣一篇報道——“您撥打的電話無法接通……前些天,59歲的外來務工人員老薛數次撥打‘李經理’的電話,每次都是這個結果。這讓他明白,花1.8萬購買的紀念幣,不可能被高價回購了!”日前,北京晚報的這篇報道讓不少讀者唏噓不已。
類似這種以“高價回購”紀念幣為誘餌,并信誓旦旦簽合同的騙局,近年來屢屢被媒介揭露,惜乎上當受騙者仍不乏其人。結果,心懷“增值、賺大錢”之夢者,到頭來卻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徒呼奈何;而慣用此伎倆的騙子公司則“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繼續耍著坑人的把戲。
這種誆人投資“紀念幣”的騙局,或是兜售粗制濫造的假幣,或是將無甚投資價值的幣夸大其詞成大有升值前景的“優質幣”。值得注意的是,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老年弱勢群體自身防范意識低、辨識能力差的弱點,以假金銀幣回收、升值為誘餌,通過多種方式騙取老年人錢財。這種丑惡的行騙現象,又常常盜用“XX金幣公司”、“XX造幣廠”的名義,既玷污了中國金幣的品牌,又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攪亂、污染了市場秩序和環境。
金銀幣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消費者不幸被誆騙,辛辛苦苦幾十年積攢的錢,就這么打水漂了,實在是可憐復可悲!由此看來,必須始終保持對制售假幣的不法行為的高度警惕和高壓嚴打態勢,讓敢冒天下之大不諱者受到應有的法律懲治,絕不能“法外容情”,搞什么“下不為例”,罰點錢就完事。惟有嚴格依法辦事,嚴懲行騙者,才能以儆效尤,震懾圖謀不軌之徒。
“李鬼”不時冒出斂財,已成困擾金銀幣發行部門和特約經銷商多年的“老大難”問題,更成為“社會公害”。目前看來,徹底斬斷“李鬼”的斂財之道還有不小的難度,而司法維權成本往往過高,導致被侵權者維權舉步維艱。
金銀幣消費者若避免上當受騙,需要擦亮眼睛,辨清李逵還是李鬼,看穿造假者的花招,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收藏、投資紀念幣應以“快樂收藏,理性投資”為理念,以了解、具備相關知識為前提,切不可冒然介入自己并不熟悉的收藏、投資領域。秉持“理性投資”的準則,便可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會輕信不實廣告的升值分析和前景預測。貴金屬紀念幣確有保值、增值之功效,但那也要基于題材、設計、鑄造、材質、規格、發行量等多種因素而定,“天上掉餡餅”、“閉著眼睛就發財”的美事斷無可能。
廣大消費者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紀念幣。依據有關規定,貴金屬紀念幣只能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因此,其他任何非正規渠道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均為假幣。就銷售而言,目前中國金幣總公司沒有采取電話推銷、電視購物推銷、報紙直銷的方式銷售金銀幣,明了這一點,消費者在購買時自會注意甄別。當然,到二級市場購買貴金屬紀念幣,也是一個選擇,只是要多留意分清良莠。
中國金幣總公司長期以來將維權反假作為一件大事要事來抓,公安、工商、消協等部門也予以積極配合打擊假幣、維護消費者權益和人民幣信譽。據悉,該公司今年將繼續加大打假力度,進一步做好有關宣傳工作,特別是在老年人集中的老年公寓、大學、社區、協會、公園、收藏品市場、廣場、老年活動站等開展主題宣傳。這對維護老年群體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很有必要。由此想到,新聞媒體也應該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在加強打假報道的同時,也要自檢、自戒,嚴把廣告發布關,以免無形之中當了造假者的助手,既損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亦影響了自家聲譽。可以預見,社會各方面合力而為,對造假行騙者定能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聲勢。
作者:康宏志 中國金幣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