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植在《洛神賦》中,細致描述了他與洛水女神恍惚間相遇之事,精心刻畫了美人的形象,進而抒寫了自己的傾慕之情。盡管洛神也對他產生了感情,也只能舉起袖子,遮住流下的眼淚,飄然逝去。這是一首令人神往又令人神傷的凄美的神話故事,是一篇文采華麗、情感洋溢的千古名篇。
東晉時,畫家顧愷之依據文章意境,將其繪成了一幅長卷,長572厘米,高27厘米,名《洛神賦圖》。長卷中有好幾個人物畫面反復出現,很像連環畫。
1999年中國古代名畫《洛神賦》紀念銀幣1盎司組圖
1999年中國古代名畫《洛神賦》紀念銀幣1盎司組圖2
1999年11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由沈陽造幣廠精制的“中國古代名畫《洛神賦》紀念銀幣”。該套紀念銀幣由8枚長方形銀幣構成,其正面圖案均為“國號”、“年號”及山東漢代畫像石“戰車圖”,背面圖案則分別為1/8的《洛神賦圖》長卷畫面及面值(8枚幣面值均為10元,規格均為42×27.5毫米,含銀量均為1盎司,成色均為99.9%,發行量均為13800枚)。
幣面上,曹植一行于洛水這濱,驚看洛神之再現,畫面上所現之洛神,確有“仰以殊觀”這壯采,洛神的飄忽若仙,曹植的突兀驚艷,銀處處理得栩栩如生。略知歷史的人,從這套《洛神賦圖》紀念幣中,不難窺見兩漢魏晉的風雨歷程。
龍門石窟紀念幣:盛唐輝煌文化的見證
挾著北魏的馬蹄聲和盛唐的風雨,華夏的稀世珍寶龍門石窟靜靜地佇立在洛陽東山伊水之旁。這個從北魏到盛唐多少皇室貴族垂青的處所,多少得道高僧向往的地方,多少藝術匠師智慧凝結的作品,其所造就的璀璨藝術,是任何詩人作出的絕美華章所難以描述。龍門石窟為河洛文化的輝煌做出了生動的闡釋。
作為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巔峰之作,因為她,也一半成就了洛陽雍容大度,成就了洛陽十三朝古都王者氣象的淡定與從容。在時光流逝了千余年,經歷了無數個朝代的世事變遷,在附加其上的政治因素全然消亡殆盡時,龍門石窟留下來的僅僅是閑定自若、與世無爭的佛家精髓和無欲無求、安祥幸福的勸誡。如果你心中尚有龍門情結未了,不妨去看一下紀念冊和銀幣上的大佛造像吧。她熠熠生輝,如生;恒久留存,不滅。
2002年發行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1公斤銀幣背面大盧舍那佛像圖
2002年發行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5盎司金幣背面禮佛圖
2002年發行中國石窟藝術—龍門石窟金銀紀念幣5盎司金幣正面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