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35周年在國慶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收藏界,建國35周年的流通紀念幣備受關注,因為這是我國發行的首枚流通紀念幣,一套三枚,也是我國首次成套發行的紀念幣。
雖然作為首枚發行的紀念幣并沒有成為最具價值的“幣王”,但由于其為我國初鑄紀念幣,很多地方都表現出對紀念幣鑄幣的不成熟,加上年代久遠,建國幣在收藏者眼中的珍視地位一點也不遜于“建行幣”,尤其是能有保存完好的全品,或者是精制幣,幾乎是掌上明珠,不可多得。
建國35周年紀念幣發行量有多少
一般發行紀念幣,央行絕對會保留有發行時的數據,并允以公開,但對于建國幣,官方只公開其總共發行2041萬枚,并沒有具體每個單枚紀念幣的發行量。而據后來有藏家研究指出,三枚紀念幣當中,“開國大典”為 209.2萬枚,“民族大團結”為879.3萬枚,“祖國萬歲”為906.8萬枚,1995.3萬枚,按最少枚發行量計算成套幣僅209.2萬套,剩余幾十萬應為精制幣,而這個說法普遍被廣大收藏者所接受。但具體是多少數量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
建國35周年紀念幣哪一枚最值錢
而通過收藏市場走訪發現,單枚“民族大團結”和“祖國萬歲”幣很多,但“開國大典”幣卻很少,所謂物以稀為貴,其價格自然不菲,約占整套紀念幣價值的七成。因為量少高價值,使得“開國大典”成了廣大收藏愛好者最受追崇的紀念幣之一,即使是一枚舊幣,也不乏市場需求。
為什么開國大典紀念幣發行量那么少
為什么“開國大典”幣只發行了200多萬枚?
首先中國人民銀行并沒有公布說每枚紀念幣的發行量是均等的,這有效避開了紀念幣發行量不均的釋疑。同時央行對精制幣的發行由原來的歡迎改為了保守,大幅削減了精制普通紀念幣的發行數量,也并不對外說明精制幣的存在,直到20年后才首次公開對精制幣的發行。
而著名畫家董希文先生所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由于紀念幣的特性,在硬幣上以浮雕形式進行制作,但在普制幣的云彩問題上,其與原作云彩的細微差別,以及對精制幣上的差別,使得“開國大典”幣在鑄幣環節上顯得總是有那么些缺陷的觀感。
因此有收藏研究者認為該幣有可能后期停止鑄造發行,甚至被回收,也無不道理。
真假幣的辨別
幣面整潔度差, 真幣幣面都是非常整潔的,用肉眼基本上看不到坑坑洼洼的。這是因為真幣都是經過粗-中-精軋過的,幣面非常整潔。而假幣是采用鑄造造工藝,不可能做到真幣那般整潔。現代高仿幣在肉眼下可以做到以假亂真,但是在高倍放大鏡下還是可以看出區別的。
肉眼也能看到不少坑坑洼洼,假幣
真幣
假幣印得很淺
真幣輪廓分明
圖案缺乏立體感,細節處理差。由于模具的原因,假幣在圖案的處理比起真幣來差得很遠。就好比畫畫,一個是畫家畫的,一個是小孩子畫的。紀念幣的設計都是由一些老畫家老藝術家設計的,所以當你看到一些歪歪扭扭,很low的地方那你就要小心。比如我們經常會用高倍放大鏡檢查國徽天安門門洞,有很多假幣在這里會出現問題。
該直的筆畫不直,該圓潤的地方也不圓潤。國字里面的一橫明顯不直,這個就是模具不精造成的。
真幣就是該直的直,該圓的圓。且一次沖壓而成,干凈利落,沒有那些毛毛糙糙的東西。
然后我要說的是要知道不同年代的防偽技術。就80年代而言,防偽技術相對單一,主要是靠邊齒防偽。這也是判斷80年代紀念幣的一個主要方法:一個是檢查邊齒的長短是否一致,真幣的邊齒長度是一致的,而假幣有長有短;第二個是用放大鏡檢查邊齒是否有被銼過的痕跡。
除了以上比較通用的鑒別方法外,還要知道一些35周年紀念幣的常識。比如上海版和沈陽版的差異。如果這些明顯特征都出錯了,那明顯是假幣無疑。下面小編羅列一下35周年上海版和沈陽版的差異。
“上海版”大典上的"Z"字云鴨嘴細短,“沈陽版”大典上的"Z"字云鴨嘴細長。
上海版”正面圖案從右數第二條長弧線較短、離幣的邊緣有一定距離,“沈陽版”正面圖案從右數第二條長弧線較長、基本觸及幣邊。
“上海版”邊齒為直齒圓邊,“沈陽版”邊齒為直齒直邊。由于邊齒在鑄造時不一樣,因此從肉眼上看“沈陽版”比“上海版”稍厚一點。
點評
建國35周年紀念幣的亮點在于紀念性。作為建國三十五周年的紀念幣,它不但是對過去的紀念和銘記,更是對當前的總結和激勵。收藏這枚紀念幣就如同收藏35年以來中發展的辛苦歷程,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待幸福的來之不易。對此,建國35周年紀念幣一直以來在收藏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紀念幣板塊中穩中升值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