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行業都會催生各種“邊緣產業”,就像房地產的蓬勃發展催生了銷售代理,中介,黑中介;排號的多了,就有了黃牛;醫療事故多了,就有了醫鬧....所謂“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句話似乎放在任何行業都好用,而且每次衍生都會迅速生成一個灰色地帶或者說是地下產業鏈。
目前在國內金融界鬧得沸沸揚揚的非郵幣卡維權莫屬,投資失利本屬再正常不過的事,有巨虧者以維權尋求心理平衡與補救也是正常,然而卻也照例的滋生了職業維權群眾。其造成的極壞的社會影響,已經頻頻見諸媒體。
而事實上,職業維權群眾也并不是現在才出現,而這群所謂的職業維權群眾也并非以此謀生,而是閑了,哪里有“活兒”,就去哪兒。他們深知這里的潛規則,他們有組織,戴口罩,拉條幅,喊口號,不動手,不撤退,也絕不碰觸政府機關的底線。
然而,這群人的出現不僅吸引了真正的維權者,也吸引了投資失利的偽維權者,因此嚴重擾亂了交易所、醫院等行業的正常運行秩序和社會治安,由于其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其呼聲甚至淹沒了真實的維權者,這都不是真正的維權者想要看到的結局。
在國家監管日益嚴格的當下,是否能夠將此類地下產業鏈納入監管范圍,也值得期待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