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貴金屬紀念幣項目解讀之六——世界遺產——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金銀紀念幣 |
“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這是宋元祐四年(1089)七月,蘇軾第二次來到杭州、出任知州之職時留下的贊嘆,“西湖”一詞第一次在已知的官方文件中提及,就是在蘇軾的這篇《乞開杭州西湖狀》中得見,而在民間,可能早就負有盛名了。 “西湖”之名廣為流傳后,便成為詩人騷客爭相奔走的地方,在唐代就有白居易的詩作《杭州回舫》和《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來贊詠西湖。而在北宋之后,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借西湖之境抒己之懷。長此以往,西湖作為江南文士予以寄托的圣地被世世代代的信仰著。 在西湖所有被人贊詠的景致中,“西湖十景”被認為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經典的景觀體現,將中國景觀美學的理念表現無遺。而西湖風景與西湖繪畫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南宋畫院是最著名的一派,將“先作畫后命景”畫論發揚光大:提煉四字短語概括畫意于畫作完成之后,不僅能提升作品的內涵、為觀者提供看畫線索,同時也為后繼者埋下了再創作的思路。“山市晴嵐”、“漁村落照”、“煙寺晚鐘”,這些充滿詩意的四字短語,不僅是對這種視覺經驗的實踐,也創新了一種新的視覺方式,而“西湖十景”便是由這一視覺模式衍生出來的。 回顧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之世界遺產系列的發行史,還要追溯到11年前的2003年,那一年的9月19日,該系列的首套金銀幣——“世界遺產——武陵源金銀紀念幣”面世(武陵源風景區是我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自然景觀),自此,載入《世界遺產名錄》史冊的諸多國之瑰寶陸續榮登國家法定貨幣之上,中國貴金屬紀念幣這一嶄新系列的開啟,將使國人及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留存于世的寶貴遺產以及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從而激發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全面推動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造福于子孫萬代。在隨后的十年間,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于2010年6月30日、2011年8月16日、2013年8月8日發行了“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金銀紀念幣”、“世界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金銀紀念幣”、“世界遺產——黃山金銀紀念幣”各一套,涵蓋了數十處歷史遺址及人文、自然景觀,以精中取精的原則,將一幅幅如皇冠寶石般的華夏美景、人間仙境濃縮于金銀幣的方寸之間,這一枚枚美輪美奐的幣品又何嘗不是中國錢幣文化的一大遺產呢? 根據2014年中國貴金屬紀念幣項目發行計劃中公布的相關內容,中國人民銀行計劃于2014年5月發行世界遺產——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8枚,其中金幣3枚,銀幣5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套金銀幣作為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世界遺產系列的第五個項目,在規格品種的設置上與上兩組(“世界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金銀紀念幣”、“世界遺產——黃山金銀紀念幣”)世界遺產金銀幣的金幣規格保持一致,仍為1公斤、5盎司、1/4盎司金幣各一枚,但在銀幣規格的設置上作了微調,保留原1公斤銀幣規格,改原來4枚1盎司銀幣為4枚1/2盎司銀幣,以迎合近年來集藏愛好者對該規格的偏好和適應市場的需求。從發行計劃中公布的各規格最大發行量來看,兩枚大規格金幣的最大發行量與去年發行的“世界遺產——黃山金銀紀念幣”完全相同,體現出這兩個規格的市場需求未發生顯著變化,而1/4盎司金幣和1公斤銀幣這兩個規格的最大發行量分別調減了10000枚和2000枚,小規格銀幣的最大發行量雖未作出縮減,但其重量的減半也使其發售價格整體降低,從而吸引大量普通集藏者參與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