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題材看中國金幣的文化內涵之二——賞出土文物系列金銀幣 |
發布日期:11-01-20 15:10:3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簡熙晴 |
出土文物,負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沉淀與輪回,泥土的芬芳中滲透著邈遙的歷史氣息,那泛著斑駁的銅銹記載了歲月的滄桑,那是一個民族肌血相連的維系,那是老祖宗的文化刻在骨子里的深刻記憶......
那些已經遠離我們生活的出土文物,多少為我們普通人記起,甘肅永登蔣家坪馬廠遺址與東鄉縣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青銅刀?山東膠縣三里河的錐形銅器?四川三星堆的青銅立人像?莫說普通老百姓,就算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化青年,不假思索也未必能說出一二三。但是我們有過那么輝煌燦爛的文明,中華青銅器響譽世界,首先是數量大;其次是造型豐富,種類繁多,包括酒器、食器、水器、工具、兵 器、樂器、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銅鏡、璽印等等;再次是質量高,其詭異的形制、精湛的鑄工、華麗的紋樣、恢弘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出土文物,作為逝去五千年文明最真實的見證,作為民族歷史文化沉積的重要載體,不僅是歷史的、藝術的,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 1981年發行出土文物第一組錯金豹金幣 1992年發行出土文物第二組臥鹿金幣
1993年發行出土文物第三組錯銀牛燈金幣
為了展現中國燦爛的出土文物之青銅器文化,中國人民銀行曾經發行過以青銅器為主題的金銀紀念幣,1981年,1992年,1993年共發行三組。其中1981年發行的第一組,主要表現了青銅器象尊、犀尊、雙翼神獸、錯金豹;1992年發行的第二組為青銅器臥鹿、長信宮燈、羊尊、虎符;1993年發行的第三組是青銅器錯銀牛燈、漆繪人形燈、豕尊、銅牽馬俑。每組紀念幣共8枚,其中金幣4枚,銀幣4枚。 中國豐富燦爛的青銅器文化舉世公認,但是由于普及工作等客觀因素,鮮為世人所知,了解其中文化內涵者更為寥寥。從個人的經驗來說,這套央行于上世紀發行的金銀紀念幣,既開拓了個人的視野,也拉近了我與青銅器文化的距離。從不熟悉,慢慢在對這套紀念幣的收藏和鑒賞中,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然后逐漸主動去了解。從最初的陌生到自覺的審美,慢慢從里面體會到青銅器精美絕倫的文化奇觀。 收藏出土文物第一組金銀幣,我了解了古代祭祀所用的彝器之一:象尊,象鼻上卷以為流,象鼻飾鱗紋,象身飾龍紋、四瓣目紋,象腿飾獸面紋,獨特的酒器,遠古公孫大臣,“觥籌交錯,終賓歡也”;金銀錯工藝,這朵青銅時代的絢爛晚霞,讓青銅器上金光閃動的銘文,歷經千年不減光芒,好神奇! 收藏出土文物第二組金銀幣,我了解了中華第一燈“長信宮燈”,這奪盛開在漢代的實用器皿,以它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而廣受贊譽;還了解了古代兵符“虎符”,知道了虎符分為左右兩半,左半發給地方官吏或統兵的將帥,右半留存在中央,調撥軍隊時,須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古沙場戰鼓雷雷,今日青冢月,曾照漢家營。 收藏出土文物第三組金銀幣,了解了漢代的動物形青銅器,不以模擬自然形態為能事,不以煩瑣的雕飾來媚俗,而是以巧妙的構思,樸素簡潔的手法,取得出色的裝飾效果,為現代人津津樂道的實用性和環保功能,早就被老祖宗用到爐火純青。 中國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遠,青銅器是其縮影與再現。出土文物系列三組紀念幣,生動具體地補充了普通人對于青銅器文明的知識空缺,為我們接觸、喜愛出土文物提供很具體的物質載體。不論起點是什么,進入到這個氛圍中,都會殊途同歸,最終會走到一個點上,莫不是中國金幣的神奇影響力。個人還喜歡這套紀念幣在設計上的簡單,除了青銅器主體形象和文字,沒有多余的裝飾,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只需要這樣簡單直接的表現方式,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喜愛它。(供稿:江西贛銀科貿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