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綠綠的鈔票,每天在手上流進流出。錢,無疑是人們最重要、最熟悉的日用品。但是,有關錢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近日,記者參觀了湖北經濟學院的錢幣陳列館,第一次享受“被錢包圍的感覺”——古往今來的錢幣,各種形狀,各種材質,記載著朝代更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古錢幕簾
與古幣零距離接觸 體驗“一貫錢”的分量
推開錢幣陳列館的大門,目光立刻被一片古錢幕簾吸引,銹痕斑駁的銅錢被十幾條紅繩串起,環繞在玄關前,仿佛穿越了時空。
據介紹,古錢幕簾由2000枚宋代古錢做成,因為宋代古錢價格便宜,品種繁多,錢文涵蓋多種書法字體,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
撥開古銅錢幕簾,頓時跨進“錢”的世界。
從上古時期的天然貝幣,春秋戰國的蟻鼻錢、布幣、刀幣、圜錢,到秦代統一幣制后的圓形方孔錢,再到近代機制幣、紙鈔……形形色色的“錢”,帶著獨特的歷史氣息。
記者在展廳內看到一貫銅錢,1000枚銅錢穿在麻繩上,提在手掂量,足有好幾斤重,感受到沉甸甸的“富足”。古代有“萬貫家財”一說,若真有家財萬貫,那么銅錢的重量將達幾萬斤,確實非常霸氣。
據展館部主任田東屏介紹,每個朝代的物價水平不一樣,北宋經濟發達,一貫錢僅能買到60公斤的大米,按照現在的2.5元的米價,1000枚銅錢折算后就是150元。可見,即使放在現在,“萬貫家財”也算的上頗有家底。
“湖北經濟學院錢幣陳列館面積不算太大,有2000余件錢幣文物,但是參觀者能夠零距離接觸古錢幣。”田東屏自豪的介紹,在陳列館的古錢幣零距離接觸區,不僅能摸到古錢、把玩古錢,還能拿起銼子將錢幣打磨圓滑,親歷制幣的最終步驟,這在湖北同類場館中很少見。
一貫銅錢,1000枚銅錢穿在麻繩上,提在手掂量,足有好幾斤重
鎮館之寶“楚國爰金”(錢幣陳列館提供)
小小一塊“楚國爰金”見證荊楚繁華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黃金的國家,黃金在被發現和冶煉之后,最初用于裝飾。真正用于貯藏和支付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黃金主要產于楚國。
在錢幣陳列館中間的玻璃展柜中,靜靜地躺著一塊閃閃發光的小金塊,透過放大鏡可以看到金塊身上的銘文——“郢爰”。“郢”為楚都郢城城名,在荊州附近,“爰”為重量單位,它原是一整塊“爰金”的一小部分。
田東屏介紹,“爰金”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外形是一種有銘文的金鈑,大多呈方形,少數呈圓形,看似烏龜殼。完整的“爰金”重約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使用時需切割成小塊,再稱量。
“爰金”屬于中國歷史上早期的黃金貨幣,它是是楚國經濟發達的產物,直到西漢中期才逐漸消亡,存世約四百年,是中國貨幣史上極具影響的黃金貨幣。
據了解,展柜中陳列的“楚國爰金”重17.8克,屬于國家一級文物,也是湖北經濟學院錢幣陳列館的“鎮館之寶”。
民國“漢鈔” 折射大漢口興衰
清末至民國前期,在武漢發行的紙幣通常背面印有“漢口”字樣的鈔票,由此稱為“漢鈔”。在當時的漢口街頭,隨處可見人們手中拿著顏色花花綠綠的“漢鈔”購物、消費。
當年,漢口作為中國內地最大的貿易和金融中心,先后曾有70余家中外銀行在此設立總行或分支機構,開展金融業務 。“漢鈔”最開始由浙江興業銀行漢口分行首次發行。隨后,其他銀行也紛紛效仿。“漢鈔”除在武漢地區流通外,還輻射了武漢的周邊地區。
但在1927年以后,由于過量發行和政治紛爭等因素,“漢鈔”一度信譽大跌。1935年“法幣”發行 后,“漢鈔”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陳列館內有一枚黃色的“漢鈔”,為民國三十二年中央儲備銀行印制發行,幣值伍佰元,兩側加印有紅色繁體“武漢”字樣,也屬于武漢獨有的地方紙幣“漢鈔”的一種。
“漢鈔”的興衰反映了武漢近代金融的變遷,所以“漢鈔”除了收藏價值外,在武漢金融歷史的研究上,也有著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
高校文化資源亟待走出“深閨”
錢幣陳列館藏身在湖北經濟學院的圖書館內,古往今來的錢幣匯聚在此,無疑給這所高校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高校建博物館其實十分常見,武漢不少高校內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博物館,比如武漢大學動物標本館、湖北中醫學院人 體標本館、武漢科技學院紡織館等。
據了解,國內200多座高校博物館擁有的藏品總和已經超過故宮、國家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等國內七大博物館總和。
然而,高校館藏雖豐富,普通百姓平日無法“一睹芳容”,不少博物館僅僅被布置成了陳列室,不對外開放。
湖北經濟學院的錢幣陳列館便是如此,建立初衷是作為該校金融學理論教學實踐基地,加強課堂教學效果,偶爾用于接待學校來訪嘉賓或團體參觀。
大量的文化資源就此閑置,著實可惜。
可喜的是,這一狀況正在改變。
2012年9月,武漢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一年中,武漢市各區文化體育局等相關部門一直在積極行動,推進轄區內現有博物館注冊備案和改造,逐步向社會公眾開放。
田東屏說,湖北經濟學院正在考慮為錢幣陳列館申報注冊,申報成功后將會獲得資金支持,陳列館也會改造和擴大 ,條件成熟后會對社會開放。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