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淡浮光掠過,一尊“供養菩薩”,蓮紋珠冠、姣美面龐,俯視人間,宛然一笑,于塵世間喧囂頓息,會心舒懷矣.....這是云岡石窟系列一公斤圓型銀幣于我們展現的“法相”。
紀念幣上的這尊供養菩薩,頭戴蓮花紋三珠冠,冠下束發垂肩,面容豐腴秀美,眉眼細長清秀,鼻翼俏媚,薄唇含笑,面相優美;衣著亦十分飄逸,我們可以看到薄如蟬翼的帔帛、細膩精致的瓔珞、清健優美的肌膚,既能賞其態,還能感其神。從菩薩的造型看,瘦骨清相、飄逸典雅,堪為云岡石窟中晚期的代表作,雖為菩薩,卻顯現實之美世俗之態,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供養菩薩,由于不像脅侍菩薩有一定的法相和手印規定,藝術家們可以任意創造,所以在中國的佛教藝術史上,供養菩薩的形態比其他菩薩多,數量也非常之大。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何要以“供養菩薩”作為這枚大規格銀幣的表現主體!捌兴_如宮娃”,紀念幣上這種以女性形象描繪菩薩的方式,顯示了云岡石窟特有的藝術風格,即雖為石雕,卻如血肉之軀,顯鮮活的生命氣息。菩薩左右兩側分別為白描粗線條展現的各式佛龕坐佛與立佛,工筆細繪與白描勾勒,相得益彰,不僅讓紀念幣畫面顯得更有層次感,也使觀賞人感受到佛國的莊嚴肅穆、菩薩的無上法相與世俗化的人文情致。
這枚大規格紀念銀幣的工藝處理也非常精致,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左側平整的鏡面底面,數朵清俊的蓮花粲然飛舞,花瓣如濃墨輕染,以白銀材質的高貴素雅襯托佛相蓮花的高尚清潔,頗富禪意,亦強調視覺上凝厚肅穆的質感;第二層次為圍繞于“供養菩薩”的各式佛龕坐佛與立佛,采用了重噴砂工藝增強其質感,不僅把觀賞視線自然地聚焦于“供養菩薩”上,強調一種性質美;第三層次就是菩薩的衣著和裝飾物,采用輕噴砂處理,從重噴砂過度到輕噴砂,以重顯輕,更突出云岡石窟菩薩像服飾的飄逸感;第四層次就是菩薩主體形象,又是光滑的鏡面效果,愈映襯得菩薩冰肌玉膚,籠在如蟬翼般的紗衣下,秀骨清像,凸顯秀美而安詳的世俗化審美追求。如此層層遞進的工藝處理,表現神形兼備、優美無雙的菩薩像,面世一笑,照見五蘊諸法皆空無自性,足讓觀者“因而度脫一切痛苦”矣。
讓人頗覺遺憾的是,在四大佛教石窟中,云岡石窟因為自然破壞,包括風化、水蝕、地震;以及人為不重視,包括周邊環境的煤渣揚塵、半露天式的日照等等……,強悍的大自然和工業文明不斷侵蝕著這些古樸渾厚、美麗清秀的菩薩雕塑,真不希望我們的子孫今后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