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菁菁
11月11日,第23屆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落幕。為期三天的展會,逛展會、聽論壇、看展覽、參加拍賣……“除了買得開心,更有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不少觀眾如此評價道。
據介紹,這場以貴金屬幣為主體對象的博覽會,由中國金幣總公司、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和中國錢幣博物館聯合主辦,總展覽面積達1.1萬平方米,共吸引了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237家印鈔造幣機構、商業銀行、錢幣經銷商、錢幣評級公司等參展。
實際上,對于錢幣收藏愛好者來說,逛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早已成為了每年必不可缺的“功課”。在他們看來,市場最新動態、國際流行趨勢、錢幣文化交流都在這里“一目了然”。那么,今年的展會中有哪些亮點?是否又有一些新的氣象?為此,中國商報記者特地選取了幾個片段花絮,一起來看看。
花絮一:
展覽“開眼界了”
“金鑄輝煌 幣鑒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貴金屬紀念幣展”“人民幣發行70周年歷程展”“紅色金融 永放光芒——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紀事展”“2018國際幣章藝術精品展”、兒童書畫現場活動、2018幣章藝術最佳作品發布儀式……不少觀眾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光是參加這些特色活動,大半天的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
比如“金鑄輝煌 幣鑒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貴金屬紀念幣展”,運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來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將改革開放40年來的社會生活巨變與中國貴金屬紀念幣領域的發展巧妙相連,可謂別出心裁。當中以年代為線索穿插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今年”這4個主題空間,更是讓人在玩兒了一把“穿越”后,對歲月的變遷感慨不已。
而另一大展覽——“人民幣發行70周年歷程展”,最顯眼處是第一、二、三套人民幣的全部展示。有意思的是,“看得越久,腦海中出現的反而不是"利益"這兩個字,而是更想了解它們背后會有怎樣的故事。”有觀眾向中國商報記者說道。
還有“2018國際幣章藝術精品展”,十余臺展柜同時展出中外優秀幣章藝術精品,包括代表中國參加第35屆國際藝術紀念章聯合會(FIDEM)的展覽作品。這些設計精美、寓意深遠、熠熠生輝的展品,讓不少愛好者們直呼“開眼界了”。
花絮二:
“好玩”“有趣”受青睞
以往的博覽會中,外國錢幣都是“吸粉”高手,今年也不例外。展會一開幕,競爭就開始了。
展會第一天,由英國皇家鑄幣廠帶來的一套彼得兔精質流通幣套裝,在當日中午時分就已經全部售罄。據其工作人員透露,“有人一口氣買了十套”。
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有趣、好玩、設計精美且價錢適中,是這些國外錢幣受歡迎的原因。而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展商們也學會了“追熱點”,比如以英國哈里王子和梅根王妃婚禮為主題的英國皇室婚禮精制幣,售價800元,就引來了不少人的駐足。
“現在藝術消費市場比較火,要想從這方面入手提高銷售額,展品平淡無奇肯定不行,設計是首要的。”有展商認為。另外,中國商報記者發現,不少參展商帶來的“仿古錢幣”很受歡迎。
例如在北京康怡軒展位,仿古銀幣就非常受捧,其售價大多在幾百元左右。該展商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近一兩年,喜歡仿古銀幣的人越來越多。“通常銀幣都是光面的,時間長了,如果保存不善,就有氧化的可能;而仿古銀幣因為事先經過處理,沒有這方面的擔憂。有的玩家喜歡這種古樸的感覺,這也是一種收藏口味選擇的表現吧。”據他透露,此次帶來的仿古銀幣“重頭”是以教堂為靈感的設計系列,“感興趣的人不少”。
除了廣受追捧的外國錢幣,國內錢幣中也不乏亮點,比如2019版熊貓金銀幣,圖案設計主題是“我們誕生在中國”,未來10年圖案都將以此為基礎,從熊貓的誕生、成長的完整故事性展開。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外國錢幣的受歡迎程度,國內錢幣則稍顯平淡,這與國內錢幣設計較為單一有關。顯然,在工藝、設計、理念等諸多方面,國內錢幣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花絮三:
吸引年輕群體有招數
無論是展品注重“好玩”“有趣”,還是同期活動的新穎設計,不難看出,為了吸引更多年輕群體的關注,主辦方花費了不少心思。
比如,當前“錦鯉”這個名詞,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成為了一種好運的象征符號,“轉發這條錦鯉”是網絡上正當流行的句式。今年的錢博會也巧妙利用了這個“梗”,由主辦方聯合40余家展商在展會現場尋找3位“超級錦鯉”(即幸運觀眾),并以大禮盒相贈。
還有電競,是當前發展特別火爆的一個領域,電競游戲在年輕群體中有著大批的擁躉者。今年,主辦方也將亞運會電競項目帶到了此次展會之中,意在以相關紀念章的發行為媒介,將兩種文化交融,把中國金幣文化的認知普及到年輕群體中。
主辦方的活動圈粉“有的放矢”,年輕群體的回應更值得關注。中國商報記者發現,比起重視和強調投資升值,年輕群體在進入這個市場時往往愿意“聽故事”。例如同樣是收藏機制幣,受訪中幾乎所有的年輕玩家都表示,自己并不是太在乎這枚幣評級為多少,“品相也好、版別也罷,特別在意這些的人無外乎是抱著投資升值的目的。如果你對這當中的知識點和文化內涵并不夠了解,品相再好又有什么用,又真的能分清版別嗎?”一位北京“80后”機制幣收藏愛好者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而他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很具代表性。
花絮四:
錢幣拍賣人氣旺
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上,錢幣精品拍賣會作為“壓軸大戲”總是頗受期待。在業界看來,這場拍賣會的權威性、專業性,目前在國內都是數一數二的。
今年的拍賣同樣受到各方關注。從11月9日、10日兩天的預展看,其強大的陣容就博得叫好聲一片。據悉,此次拍賣由中國金幣總公司、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中國錢幣博物館主辦,東西方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承辦,上拍的374件拍品涵蓋了中國當代金銀幣、銅章、當代紙幣、外國金銀紀念幣、外國紀念章以及當代著名錢幣設計師的書法繪畫作品等。
11月11日,經過一天的鏖戰,374件拍品成交率達87%,總成交額達1597.24余萬元。其中,拍前廣受矚目的2017中國丁酉(雞)年10公斤金質紀念幣在幾輪爭奪后,以522.5萬元成交,穩坐當日成交價的“頭把交椅”。除此之外,“老精稀”品種的表現也不甘示弱,像1993毛澤東誕辰100周年金質紀念幣以85.8萬元成交、1993中國癸酉(雞)年金質紀念幣以56.1萬元成交……“因為發行時間早、數量少、文化味兒濃,這類金銀幣向來都是市場明星。此次拍賣僅"老精稀"拍品就有上百枚,實屬難得,自然是不容錯過的入藏好機會。”有市場人士分析道。
畫外音
三天的錢博會逛下來,除了上面幾個花絮,還有個現象不得不說。在一些錢博會的“常客”們看來,比起往年,今年的展會在熱鬧之余,無論是人氣還是買氣,似乎正變得越來越“冷靜”。這固然與經濟大環境影響有關,但還有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互聯網的發達。可以說,網上錢幣銷售在一定程度上對實體銷售帶來了沖擊。
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絕大多數展商都開設了自己的網上銷售渠道,甚至連一些外國錢幣展商也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有參展商表示,他們現在都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參加博覽會,主要是看重與同行、買家交流,現場銷售多少并非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就是網上銷售。
這一點在本屆博覽會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京東文娛寄賣是第一次參加博覽會,作為一家以線上交易為主打的平臺,它的展位前總是人流不斷。該平臺負責人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線上交易是未來收藏發展的必然趨勢,京東文娛寄賣開創的線上“寄賣”模式解決了收藏交易的真假痛點,對收藏愛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