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真金白銀話收藏

        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精品網 14-11-27 14:43:47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云南“王泰來”七兩槽錠
         
         
        山東“招財進寶, 招財童子至 利市仙官來”五十兩吉語銀錠
         
         
        山西“介休縣 咸豐年月 和順公”、“介休縣 咸豐年月 大有慶”、“介休縣 咸豐年月 和順公”五十兩銀錠3枚
         

          人們對銀錠并不陌生,古代影視文學作品中總有白花花的銀子存在,但銀錠收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卻屬冷門。銀錠是古代基礎貨幣之一,我國歷史上銀兩的貨幣功能始于漢代之前,隋唐以前稱為“銀餅”,宋金時期稱為“銀錠”,元代稱為“元寶”,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造甚多。今天我們所見的銀錠,以明清兩朝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居多,但由于近代對貴金屬流通市場的控制,民國初年“廢兩改元”的實施,銀錠停止流通,大量被銷熔,目前民間存世量不大,蘊藏著極大的升值潛力。

         

          成 色

         

          銀錠以“兩”作為單位,合稱“銀兩”。當然這里的“兩”重量并不一定相等,銀的成色也不相同。所以,除了“銀兩”外,還有一個更為文雅更為標準的詞匯“紋銀”,在清代宮廷劇中我們通常能聽到,這是清代對足銀的官方稱呼,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相當于現在的“925”千足銀,當然當時的冶煉水平,即便是紋銀,離千足銀還是有些誤差。因而紋銀并非真正的銀兩,而是用于折算各種成色金屬銀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即虛銀兩,也稱“足紋”,各地均有不同的形制和標準。

         

          不管是明代的官銀元寶,還是清代的紋銀,都是作為一種對照,用以評定不同成色和重量的碎銀和銀兩。所以明清兩代由官府鑄造足量并成色十足的銀錠又稱砝碼錠,或稱共議十足銀,后來一些商會組織憑信譽鑒定并打有標記的銀錠也稱砝碼銀,多數每錠重十兩,成色能夠達到98%至99%。

         

          形 制

         

          古代對銀錠的冶煉和熔鑄十分寬容,使得形形色色的官錠之外,又有汪洋恣肆的民間私銀出現,其價值則不在官私之分,而在其體現的史料價值與文化蘊意。

         

          因為歷代政府對銀錠鑄造的開放性政策,從明朝開始,銀錠開始出現官鑄和私鑄之分。有些藏友便想當然地進入了“重官錠而輕私銀”的誤區,認為官錠由政府統一鑄造,成色有保證,銘文清晰規整,是以收藏價值高;而私銀為私人鑄造,成色雜亂無章,銘文或簡或繁不易鑒別,是以收藏價值低。這有些過于主觀臆想,其實縱觀銀錠鑄造史,私鑄銀錠最初雖然沒有貨幣的職能,只是私營票號或商家儲存和運輸白銀的一種方式,但后來卻發揮了比官錠更大的流通作用。

         

          這是因為私銀大多是在公估銀的基礎上鑄造,成色并非沒有保證,反而比官錠鑄造嚴格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為當時商家多“信義”保證,而官錠多用于漕運、賦稅、軍費開支,與民眾生活關系不大。私銀只要適應當時的流通環境和民間習俗,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銀錠造形無規定,特別是從清代開始,銀錠的器形更加多樣,各省各地各有千秋,異曲同工。牌坊錠表現比較突出,因其外形類似牌坊,又因其銀成色足,可以信賴,故有此名。

         

          所以,無論是官錠還是私銀,也無論是賞鑒價值還是其投資價值,都不能以官私一概而論。一定要看銀錠附帶的歷史價值,只有了解了銀錠的歷史背景、賦稅、票號、貨幣流通等相關知識,并結合銘文中來源、產地、爐名、重量等要素,不難對銀錠做出初步的賞鑒和投資分析。

         

          銘 文

         

          銘文,是指鑄造銀錠時鑄造和鏨刻在銀錠上的文字,內容大體是銀錠鑄造的時間、地點、用途、成色、官員或工匠姓名等。這些銘文中不僅承載經濟流通的重任,更蘊含著豐富的史料價值。比如,唐代的銀錠中,沒有出現過檢驗成色的“行人”之類的職位,直到宋金時期的銘文才出現。南宋銀錠多有“京銷鋌銀”和“出門稅”等字樣,金代則為“鹽判”、“店戶”、“使司”等字樣。

         

          明人沈思孝《晉錄》有云:“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可見晉商之名在明代已初露端倪,至清代后,政府更將全國鹽政盡歸晉商,延續了晉商五百年輝煌,這在銀錠收藏中頗能佐證。附圖中一枚云南大方槽七兩銀錠,為晉商“王泰來”號公估銀,驗槽深峻,銘文大氣,重約240g,顏色白潤而沉穩,銀錠氣孔中有金黃色的多彩寶光,銀錠本身色彩為雪白色,由于在使用中,受人們觸摸、氧化等,銀錠已自然生成了一層銀銹和包漿,色澤溫潤,極為漂亮。根據“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的鑒定口訣,此銀錠成色應在九五以上。“王泰來”銘文是鑒定此銀錠時間的依據,這類帶有商會或家族字號的銀錠在清代頗為流行,鏨刻銘文是當時為了保證銀錠的質量,用簽字畫押的方法,表示對經手的銀錠負責。

         

          現代人可能對于這種將商號鏨刻于銀錠上的做法多有不解 ,其實這正是晉商的成功之處,從這枚云南“王泰來”七兩槽錠中可以看出,晉商分號已經分布全國各地,連云貴之邊遠也有涉及。

         

          辨 偽

         

          正因為銀錠收藏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所以收藏者更應注意明清銀錠的辨偽。

         

          現今所見造假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用鉛錫,其表面呈青黑色,比較容易辨認;二是澆鑄時將銅塊凝固在銀錠內部,外表鎏銀,體大而輕,手感顯然不同;三是灌鉛法,在真銀錠底部挖出一個小洞,取出銀后灌入鉛,再封焊洞口,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洞口留有封焊痕跡;四是用新白銀鑄老銀錠,這種銀錠包漿、蜂窩、鑄文款識都沒有當時的風韻。

          分別真假以后,便是對銀錠的鑒別賞析:首先,銀錠的顏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銀銹,一是內在的成色。老銀錠應該白潤而沉穩,內在的成色銀質綿密,氣孔中微露寶光之氣,再加上經過多年的流通和氧化,已經形成了一層漂亮的包漿,也就是所謂銀銹了。其次為驗重,古代銀錠的重量,與當時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這方面多加審視。再次即為看鑄造、審造型、視銘文。

          上海造幣有限公司于2013年年末也鑄造發行了一款元寶型產品,將熊貓金幣與銀元寶巧妙組合,以創意之新穎、內涵之豐厚、打造之精美、品質之高雅,吸引了廣大金銀幣收藏者的眼球。
        將元寶鑲“國寶”這一想法是由上海造幣有限公司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羅永輝創意的,款識設計為青年設計師朱熙華。
         
          該款產品無論是造型還是銘文,都延續了明清官鑄銀錠的形制特點,但又以熊貓金幣為設計元素,使傳統元寶與現代紀念幣兩種古今貨幣形式在元寶這一傳統貨幣形式上得到了統一的體現,并且加入了更具有現代感的圖案裝飾。其造型之古樸,其意境之美,其含蓄雋永,令人愛不釋手,值得您永久珍藏!
         
         
         
          今年更是推出了“十二生肖系列銀元寶”,不同克重的銀元寶分別鑲嵌了不同大小的羊首金章、銀章,給您更豐富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該羊首圖案出自上海造幣有限公司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羅永輝所設計的最受市場肯定的十二生肖銅章系列,讓您可以再一次回味經典、品讀經典,收藏經典!(文:張之愉 部分內容轉自:新華日報 )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