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展覽現場。 李晨虓 攝
圖為展品。 李晨虓 攝
中新網杭州1月15日電 (記者 施佳秀實習生李晨虓)圓首束腰型、扁馬蹄型、長方束腰型、橢圓型、元寶形……1月15日,中國首個以白銀貨幣為主題的展覽于浙江杭州亮相,展覽由中國錢幣學會金銀貨幣專業委員會匯集了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30余位金銀貨幣收藏家收藏精品530余件,以實物為主線,將各朝各代的銀錠銀幣生動地串聯起來,完整地給觀眾展示從原始的銀兩制度過渡到機制銀幣的歷史脈絡。
貨幣是具有明確價值并被市場接受和使用的特殊商品。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白銀貨幣實物來自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時期。宋金時期,白銀貨幣使用范圍逐步擴大,到了明代,白銀以圓首束腰型、扁馬蹄型、長方束腰型、橢圓型、元寶形等形制作為流通貨幣,被廣泛使用。
在今日展出的眾多展品中,一塊條狀的唐代銀鋌格外引人注目。
記者看到,該展品重2102.9克,通長265毫米,通寬75毫米,厚10毫米,正面銘文為“嶺南觀察使并判官建中二年二月停減課料銀五十兩官秤”,“課”即稅課。唐代銀鋌在考古界就鮮有出土,而有鏨刻稅務內容更是鳳毛麟角。
據浙江省博物館研究員李曉萍介紹,白銀在唐代擁有一定的貨幣職能,嶺南(中國南方的五嶺以南的地區,現相當于廣東、廣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在唐代盛產銀礦,有別于現在的銀礦官方開采,當時政府多以下放民間團體或個人“承包”的形式進行開采,而這些團體或個人需要向政府交納一定的開采稅,而這塊銀鋌就是民間向政府繳納的稅款。這種形式的賦稅,歷史學上稱為“銀課”。
“這些藏品不僅有其本身的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表示,參加展出的唐、宋銀質貨幣中,有不少鐫刻著銘文,這些銘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狀況,成為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周衛榮表示,此次展出的530余件展品中有60余件來自臺灣民間收藏家,該展覽對促進兩岸史學界、文物界的交流意義巨大,海峽兩岸自古同根同源,中國古代白銀貨幣在兩岸的廣泛流通,更是印證了這一點。(完)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