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增量,本意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錢幣收藏中來,但現在看來效果并不是太好,整個錢幣市場現在看來是哀鴻一片,除了硬幣版塊異軍突起以外,老銀元沉寂多年,開始發力以外,各個板塊均遭淪陷。
公開發行并且加大發行量,從根本上減少了獲取的難度,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銀行內部FB,并且讓更多的老百姓去了解錢幣,喜愛錢幣,收藏錢幣。但實際上參與進來錢幣收藏的人多嗎?制度設計本身沒有問題,那么問題出在那里哪?當然,任何市場都是有漲有跌,自然規律,那么形成這種現象的又有哪些?一年平均發行2種紀念幣,總發行金額姑且算作100億吧,這個錢很多嗎?股市稍微波動一點,蒸發的錢就遠遠不止百億。
真正愛好錢幣收藏的能有多少人?如果收藏錢幣不能升值,那么這個收藏人數還能剩下多少人?
古來今往,皆為利之一字。
2015年以前,紀念幣還沒有公開發行,除了錢幣收藏愛好者,很多普通人甚至不知道有紀念幣這個東西,抗戰發行之初,宣傳沒有到位,大批紀念幣剩在了銀行,那些分行網點的行長甚至都愁的不知道怎么辦?航天發行,報紙媒體爭相報道,市場價格航天幣一枚五六十元,溢價五倍之多,一夜之間銀行擠破大門,凡是有點關系的都去想方設法弄上幾枚,這些人是喜歡錢幣收藏嗎?只怕一切皆為其中的利益吧。
這些人,他們不懂收藏,不懂什么叫卷拆,什么叫絕品,不知道卷和盒之間還有價格差異。只是想著這東西能升值,哪怕給孩子留上幾枚,也是好的。很淳樸的中國式思想,但有了猴幣的綿綿陰跌,孫中山的高開低走,雞幣也被人們達成了共識,最后被嫌棄的扔到了銀行里。
二猴第一批發行的時候,全國上下炒的沸沸揚揚,最高20多元,按說有這個價格頂著,在怎么跌,猴也不應該跌到面值附近,原因何在?
原因是踩踏出現了,整個市場形成了連鎖反應,市價13,那好,我12.5就賣,有了12.5的價格,明天就會有人掛出來12的價格,一步一步走向深淵。這種情況下試問誰還會去主動參與,恐慌由新幣蔓延到了老幣,由紀念幣蔓延到了其他版塊,2015年后進場的這批收藏者,本身對錢幣就沒有多么熱衷的喜愛,當時進場皆為看中了其中的利益而已。
原因各位大家也都明白,現在是所有的人對紀念幣未來的發行量失去了信心,對新幣的溢價失去了信心,對紀念幣版塊的看空,也就對未來的幾年沒有了信心,很簡單的一個例子,一個普通的收藏者看到了二羊,今天的價格是78元,而前幾天的時候還是80元,這時候給他傳導的一個信號就是,二羊跌了,這時候本來想入手的也會有種再等等的心理,正所謂買漲不買跌,墻倒眾人推。
來源:新浪收藏 編輯:徐小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