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金銀為貴金屬。和銅鐵錫等相比,其之珠光寶氣、亮麗璀璨,令人無比心儀。然而我們把目光聚焦在貴金屬家族里,發現金銀卻是常見物。真正罕見且高貴的貴金屬,是鉑族金屬,包括銥、銠、鈀、鉑等等。自然,鉑是其中的老大。
正因為在自然界,鉑礦比金礦少得多,所以金幣品種多而鉑幣品種少。從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1oz熊貓鉑幣開始,迄今為止我國所發行的鉑幣品種,真是屈指可數:熊貓(從1987年至2004年斷斷續續發行了20種)、生肖(只在1988年至1999年發行過1套12種)、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1992年至1994年共發行了3組15種)、麒麟(1995年至1997年只發行了5種)、觀音菩薩(2003年和2004年只發行了2種)。
看了以上的數據,我們就知道,比起已經發行逾2000個品種的新中國金銀幣來,新中國鉑幣實在太難得了:整個家族加起來,還遠遠不到100種。要知道,上一次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鉑幣是2004年,時光如水,已經過去整整15年了。
正因為新中國鉑幣少之又少,所以鉑幣向來都是中高級藏家的心頭大愛。之前已發行的鉑幣系列中,無論是熊貓、生肖,還是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麒麟,都蘊藏著頂級珍品。這些珍稀的鉑幣,業已成為新中國貴金屬幣中的傳奇之幣。
觀看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貴金屬幣紀念幣發行公告,赫然發現有1款鉑幣在列,不禁讓人心生感慨:“等了整整15年,終于等到鉑幣姍姍歸來!”回眸40年的新中國貴金屬幣發行史,發現其中有很多年份都沒有發行過鉑幣:從1979年至1986年,1991年,2000年和2001年,以及從2005年至2018年。這次發行的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鉑幣,正如2017年發行的紀念熊貓金幣發行35周年金芯銀環雙金屬幣一樣(上一次金芯銀環雙金屬幣發行時間是1997年),實在讓藏家們翹首期盼了太久。
此次發行的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3克鉑幣,也是2015年貴金屬幣的規格開始由盎司(oz)改克(g)之后發行的第1款鉑幣,注定要載入史冊:因為以前發行的新中國所有鉑幣,其規格計量單位都是盎司。
縱觀國際金價和國際鉑價的走勢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因為鉑的藏量太少,凸顯高貴;所以鉑價一直比金價高,甚至有時達到金價的2倍。而在普羅大眾的認知里,一般都會認為銀不如金,金又不如鉑。同樣的,銀卡級別不如金卡,而金卡級別又不如白金卡(白金是以前對鉑的俗稱)。
只是近些年因為全球經濟動蕩,黃金和美元都成了避險資產;所以金價的表現,竟然超越了鉑價。舉2019年5月2日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收盤價為例:Au9995(黃金)為280.65元/克,而Pt9995(鉑金)為205.06元/克。從目前市場價格看,鉑價僅為金價的73.07%,真是令人大跌眼鏡,總覺得和我們的想象大相徑庭。其實如果從長遠看,鉑價應該會重新回到金價之上,總有王者歸來的那一天。
此次的世界園藝博覽會3克鉑幣,在面值設置方面,沿襲了官方一直以來對鉑幣的敬重。要知道,今年央行發行的各種3克金幣(比如熊貓、比如豬年生肖、比如吉祥文化),其面值毫無例外都是“50元”。唯有對大眾心目中凸顯尊貴的鉑幣,同樣的3克規格,中國人民銀行把起面值定成“100元”,為3克金幣面值的整整2倍。要知道,目前的鉑價僅為金價的73%,而央行把鉑幣的面值定得如此之高;之中對鉑幣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看此款鉑幣的正面,為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LOGO,采用了局部彩色工藝。背面則是一男一女共2位小朋友,和背后蓊蓊郁郁的大樹圖。小男孩拿著噴壺,小女孩提著水桶,一起精心澆灌出綠色的家園。這個圖案,不由讓我想起1980年初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由鼎鼎大名的金銀幣設計大師陳堅先生設計的“國際兒童年金銀幣”來。國際兒童年金銀幣,雖然發行已有將近40年時間,但和這枚世園會鉑幣卻有諸多相似之處:
一是圖案。國際兒童年幣,表現的也是一男一女2位小朋友、正在用心澆花灌溉的情景。只不過,國際兒童年金銀幣上,男孩拿著鐵鍬在鋤地,女孩拿著噴壺在澆花。國際兒童年金銀幣,在國際和國內均極有名,并被昵稱為“澆花幣”。而新發行的這枚世界園藝博覽會鉑幣同樣可愛至極,圖案似可昵稱為“種樹幣”。
二是面值。澆花金幣的面值為450元,在新中國金幣中獨一無二。澆花銀幣的面值為35元,只有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銀幣,面值與它相同。35元面值,之后在新中國銀幣中再也沒有出現過。有意思的是,這枚世界園藝博覽會鉑幣,在如今國際鉑價低于國際金價甚多的情況下,面值依然堅挺為同規格金幣的2倍,當然也創造歷史。
三是規格。澆花金銀幣均有頂尖收藏級的加厚版,其厚度均為普通版金銀幣的2倍,但是面值維持不變。此舉書寫了新中國金銀幣的歷史。而本次世界園藝博覽會鉑幣,是由盎司(oz)改克(g)之后央行發行的首款鉑幣,同樣創造了新中國貴金屬幣歷史。
細品新鮮出爐的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3克鉑幣,慢慢發現了其諸多亮點。正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所產生的漣漪,細細察之,綿綿不絕。期待此幣,能讓眾多新中國貴金屬幣的粉絲們,覓到久違的板塊收藏之樂趣。
(作者:黃瑞勇,中國金幣特約撰稿人、中國幣章藝術大賽評委、上海金融學院當代錢幣博物館創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融俱樂部理事長暨創始人、北航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