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0余載跋涉夢圓集幣捐無價藏品建博物館)
大天地中的小方寸 見證時代興衰
30余載跋涉夢圓集幣
捐無價藏品建博物館
本報記者 曹漫
在嘉興桐鄉文化藝術廣場上,有一座形似蠶繭,又似腳印的建筑,頗為有趣。它叫“鐘旭洲錢幣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中的5592枚(件)藏品,均來自一位錢幣收藏家——鐘旭洲。
據說,這間博物館中的藏品幾乎都是鐘旭洲30多年堅持不懈、艱辛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歷代古錢幣,其中有不少古錢珍品、新品、孤品,甚至連國家博物館也沒有。
5000余枚錢幣中
5件國家一級文物
2月28日一早,記者跟隨78歲的鐘旭洲、浙江省錢幣學會原秘書長溫法仁從杭州來到桐鄉,見到了鐘旭洲錢幣藝術博物館。該館于2014年建成,也是省內首家專門的錢幣博物館。總面積2417平方米,共設3個展廳。一樓展廳陳列了中國紙幣和反假幣的相關知識資料;二樓展廳展示中國歷代錢幣;三樓則陳列了青銅器和名人書畫。
展品涵括中國歷代錢幣,從先秦貝幣、布幣、刀幣、圜錢四大類型,到當今的人民幣應有盡有。“六字齊刀、金五珠、國寶金匱·直萬均為錢幣珍品,也是 鎮館之寶 。”鐘旭洲說起這些寶貝,頓時就來了精神。
六字齊刀是戰國時期齊國鑄造的青銅刀幣,長18厘米,褐黃色帶點綠,極為罕見,有學者認為此幣為戰國田齊開國紀念幣,還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此外,該館還珍藏其他4枚國家一級文物,72件(枚)國家二級文物。
這是10多年前,鐘旭洲花1500元所購。前兩年,還有買家出200萬高價要買,也被鐘旭洲拒絕:“我收藏的古錢幣精品是準備辦博物館用的,不出售。”
而他收藏的紹興元寶篆書折十式樣大錢,則前譜無載,存世僅見,為南宋錢中孤品、大珍。類似的還有,南宋金葉子“王二郎十分金”、乾道元寶篆書小平錢等。
“下海”專攻南宋古錢幣
成了業界“世界冠軍”
從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今中國美院)畢業后,鐘旭洲在部隊工作了11年,之后轉業到杭州印染廠,成了花布設計師。在部隊期間,鐘旭洲時常參與文化宣傳工作,部隊駐守河南的時候,他看到了許多古遺址和出土文物,其中就有古錢幣,這讓他萌發了興趣。
1985年,杭州開始中、東河治理工程。由于家住中河邊,鐘旭洲偶然能發現民工從淤泥里挖出古錢幣。“我常利用業余時間,趕到河堤上收購古錢幣,那時大多三五角一枚。”彼時,鐘旭洲收購的古錢幣,大多是北宋和南宋錢幣。
當年底,恰逢浙江省成立了錢幣學會,鐘旭洲成了第一批會員。因杭州是南宋都城臨安府所在地,鐘旭洲重點收藏和研究南宋錢幣,學會里的課題也多與此相關,他還準備寫相關書籍。
日本的《古錢大全》《昭和錢譜》、國內錢家所著的收錄南宋錢幣最多的《古泉匯》《古錢大辭典》……這些資料都是鐘旭洲的寶貝。他辭去原來的工作,全心收藏古錢幣、做南宋錢幣專題研究。
經過20余年的努力,鐘旭洲陸續收到和發現了南宋錢幣的一些珍品及首次發現的新品、孤品,還從大量南宋錢幣中整理出許多新的版別,取得了新成果,并為其主編的《中國錢幣大辭典》“南宋卷”打下了基礎。
“他主編的錢幣大辭典 南宋卷 里,收錄南宋錢幣品種和版別3000多枚,比以往中國、日本等國內外錢家收藏研究要超過1000多枚。”溫法仁打了個比方,說這好比奧運會上某個項目運動員超過原來的世界紀錄,獲得世界冠軍一樣。
嘗盡酸甜苦辣
不忘赤子初心桑梓情
當然,辭去工作搞研究的時期,鐘旭洲的生活還是非常清苦的。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有一次他跟人去陜西神木的偏遠山村去收古錢幣時,碰到當地一群混混“敲竹杠”,被纏著脫不開身。對方還把同伴打得頭破血流,想以此多訛錢。“當時,我急中生智,去茅廁把身上2萬元現金藏到燈籠褲里,出來給了他們少量新錢,伺機逃走,才脫離危險。”鐘旭洲說,這些經歷鍛煉了他,也讓他對未來的生活看開了許多。
“一個人想取得成功,天分占一分,機遇環境占兩分,七分靠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鐘旭洲說,自己在收藏古錢幣上,也是破釜沉舟,才算干成了一件事。
他說,愛好收藏和研究古錢幣,是為了保護和發揚中國錢幣優秀的民族文化,讓這些錢幣珍品不再外流。“每一枚錢幣,都是一個藝術品和一段歷史,方寸之間,也見證 治、亂、興、衰 。”
多年前,他希望辦一個錢幣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讓這些錢幣瑰寶能永久地保存。經過3年多的協商,2010年,鐘旭洲和桐鄉市政府簽訂捐獻古錢幣和建造博物館的協議書,鐘旭洲魂牽夢繞的博物館夢終于走向現實。
來源:浙江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