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2分、5分硬幣,許多人都不陌生,即使是沒有刻意收藏的人,也可以在家里找到幾枚。它正面圖案為國徽,背面為麥穗,是新中國第一套流通硬幣,從1957年開始發行。直到今天,已經伴隨我們走過了一甲子歲月、一甲子芳華,仍在鑄行和流通。
20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當時的許多商品都以分為單位定價,找零離不開分幣。雖然硬分幣與紙分幣同時都在流通,但由于紙分幣易于破損,而硬分幣大小輕重適宜、攜帶保管方便且耐用,所以更受人們歡迎,很多人親切稱它們為“鋼镚兒”。對于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來說,硬分幣就是兒時快樂的源泉,2分錢等于5塊兒水果糖、5分錢等于小零嘴兒、十個“鋼镚兒”等于激動人心的壓歲錢。對于成年人來說,也有著2分錢一個雞蛋、3分錢一斤青菜、5分錢兩個燒餅的難忘記憶。
我對硬分幣最早的印象是小時候父母或姥姥有時會給幾個硬幣作為零花錢,雖然每次都不多,但對于當時在清貧中成長的我,已感覺自己是個大富翁,是天底下最幸福、快樂的人,那滿心滿懷的興奮和喜悅,打心底里溢出來。我將這些零花錢攢在一個瓷瓶里,有時間就拿出來,一遍又一遍地看了又看、數了又數,那種甜蜜、喜悅的心情,陪伴了我好久、好久。這些錢得來不易,攢得辛苦,其中一部分用來買作業本、鉛筆、橡皮,更多的是用它們買小零食。揣上“鋼镚兒”,在大街小巷玩耍時,聽著兜里嘩嘩作響的聲音很是快樂。渴了就用它們買冰棍,3分或5分錢一根,只有白糖和麻醬兩種口味。還買過1分錢兩個的汽水糖、2分錢一個的玻璃球、5分錢一個的泡泡糖,以及甜桿(甜高粱的莖稈)、爆米花、小鞭炮等。上初中時我喜歡上了集郵,有天中午去郵市,在地攤上買了張錢幣價格表,簡單看了一下,發現有些硬幣標價很高,比如1981年1分硬幣價格竟高達150元。那可是1993年呀,當時的物價水平,啤酒一塊錢一瓶,大米0.7元/斤,豬肉3.8元/斤,電影票兩元一張,黃金75元/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200元左右。1分錢的硬幣竟然能頂一個月的工資,讓我吃驚非小。我記得家里好像有1981年1分硬幣,心里盤算著,要是找到了就用它們換錢,然后買《留園》、《體操》、《四五計劃》等郵票。逛完郵市后趕緊回家,打開裝滿硬幣的瓷瓶子,翻了好多遍也沒有找到1981年1分和其它幾枚價格高的硬幣。第二天上學,我發動全班同學回家找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硬幣,結果沒有任何人找到。大約一年后,我才知道,上述幾枚硬分幣被稱為“五大天王”。它們根本沒有在社會上流通使用,發行后就裝幀進了小冊子里,贈送或賣給了外國友人,大部分都遠銷國外了。那個時候,我心中便有了一個心愿,有一天要把硬分幣五大天王都集齊。可是,隨著學習和工作的忙碌,這個心愿一直埋在了心底。
2011年開始,隨著智能手機的流行,尤其是各種功能的不斷豐富,移動支付開始“走俏”。掃一下二維碼,一筆交易就可以瞬間完成。很多人出門幾乎不帶現金,因為只要拿著手機,在許多地方購物都是暢通無阻的。人民幣紙幣使用率不斷降低,硬分幣更是無用武之地,都快被人們遺忘了。可是,硬分幣在我的心中有著許多美好的記憶,想收集硬分幣五大天王的想法與日俱增。心動不如行動,首選的就是NGC公司評級的“五大天王”。但是我在馬甸郵市尋找了好久,不是因為價格高,就是因為幣的保存狀態不好而放棄了!
從2014年開始,我把尋找目標從實物市場轉到了網絡,并鎖定了趙涌在線。因為我在趙涌在線注冊了4年左右的時間,這期間拍賣并委托過多次藏品,每次交易都很順暢,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且趙涌在線在業內的口碑還有藏品的數量和質量都首屈一指。經過近2年的努力,我終于在趙涌在線上一枚一枚陸續買齊了五大天王硬分幣(NGC評級幣)。它們讓我再一次體會到了“人無我有”的自豪感,滿足了自己小小的虛榮心,也了卻了一段心愿。每當我看到這些硬分幣,頭腦里滿滿的都是兒時那種最簡單的幸福和快樂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