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首發能工巧匠系列,5克金幣、15克銀幣的小盤文化幣配置,引起了市場的極大興趣。同為小眾題材文化幣,又有古代科技系列作為同類概念前輩的輝煌在前,該系列第一組在發行之前就被寄予了厚望。
有人說,能工巧匠咋就火不了呢?其實只是時機問題,能工巧匠的能量在那兒擺著呢!
就題材而言:
一有政策背景
能工巧匠第一組發行于2018年下半年,在此之前的2016年到2018年,連續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大國工匠精神。
古老的中國,工匠精神曾經世代傳承,而現代的中國,工匠精神更需要發揚光大。尤其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中國創造”等國家政策概念, “大國工匠”“工匠精神”正式走入公眾話語,所以這套幣的發行可謂恰逢其會。
二有群眾基礎
在金銀幣領域,這個題材也有一定優勢。本身中國金銀幣隸屬工藝美術領域,和能工巧匠這個題材可以說是同宗同源,在方寸之間以精工之美,體現工匠精神,傳承文脈匠心,可看性是很強的。
再加上還有“古科”這個bug級外掛。上世紀90年代初,發行了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系列金銀幣,這組氣勢恢弘、規格全面、設計優美、雕刻精細的金銀幣歷列了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科技發明發現成果,被業內公認為中國金銀幣王冠上最閃亮的明珠,也是老精稀的經典代表之一。
古代科技發明發現金銀幣
就發行時機而言:
一有重大利好
能工巧匠第一組發行時間為2018年下半年。
2018年,對中國金銀幣市場,很重要。
當年4月,在廈門召開的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金幣市場專業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金幣總公司發布了包括“減量降價”等一系列涵養和提振錢幣市場的利好政策。廈門會議后,金總改革的第一項措施就是:減少實鑄量,從供給端控制量,由過剩轉變成應需供應。
書法系列第一組的篆書紀念幣成為金總強勢改革后的第一個試點,該套幣還未上市,期貨價格已經漲聲一片,雖然后面受到會員抽簽貨源和海外貨源回流的影響,價格有所回落,但是市場購買力量非常強勁,在整體低迷的金銀幣市場,其靚麗的市場表現給金總改革打了高分。
18年篆書金銀幣
二有執行落地,成為精稀盤
而中國能工巧匠(第1組)正是金總改革后的第二個項目。這套幣的發行量按發行計劃的60%發行,實際發行量上,5克金幣,從1萬枚,銳減至6000枚;15克銀幣,從3萬枚,銳減至1萬8千枚。該套幣也成為2018年幣市超小盤項目。
市場是很敏銳的,在中國金幣云商城上,能工巧匠第一批會員訂購,剛剛上線,就被搶購一空!雖然這批本身數量不多,但還未上市,第一炮已經打響,還是給了市場不少信心。
綜合用戶數據反饋,能工巧匠之所以遇冷,原因還是比較集中的:
第一,設計亮點太少,要素冷僻。
這套幣中,5克金幣的主題圖案為魯班鎖、魯班堤,配以木工工具裝飾圖形等組合設計,15克銀幣圖案為樣式雷作品即北京正陽門箭樓立樣及其大木立樣組合設計。
題材內容相對冷僻,幣面構圖布局相對規整,亮點不多,文化性、藝術性都不夠濃郁,整體設計比較平庸,工藝方面也沒有可圈可點之處。這個就和書法系列形成了鮮明對比,別說縮量發行的篆書幣有著強勢表現,第二組隸書幣即使頂格全額發行,開始期貨訂購也不理想,但是公告一出,設計被市場推崇,立馬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對小眾題材文化幣來說,設計真的是靈魂。
19年隸書金銀幣
第二,營銷力度不夠。書法藝術金銀幣之所以表現出色,除了題材和設計,營銷也是關鍵。好的推廣營銷,能夠讓產品的價值真正凸顯出來,能夠讓用戶在了解、消費產品的時候,豐富認知,提升審美。
書法藝術幣的營銷推廣中,很注重新媒體的參與,也有很多創新型營銷措施,譬如發動了一大批業內大牛來介紹解析篆書紀念幣,設計者的手札、浮雕筆記,通過網絡平臺具體全面地傳遞給收藏者,等等。把書法文章做透,做到極致,讓文化幣真正擁有有的放矢的文化營銷。能工巧匠金銀幣明顯就沒有這樣的待遇,所以雖然是超小盤,但并沒有發揮出物以稀為貴的魅力。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
2020年,本來按計劃將發行能工巧匠第二組,從發行計劃上看,規格和計劃發行量與第一組一致。江湖傳言,這一組的主題內容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結合“一帶一路”、“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國家戰略大背景,這個題材還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
對于2021年,它要么將文化性、藝術性做到極致,要么讓創新吸引眼球,或者工藝上取得重大突破,停發2年后,能工巧匠再戰江湖,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