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內容如下:
人民幣買賣主體應當遵守市場監督管理和人民幣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遵循誠實、守信、自愿、公平原則,人民幣買賣價格應遵循市場供求規律。人民幣買賣不得炒作錯版幣等概念;不得借助稀缺性或特殊題材哄抬、串通操縱價格。
釋疑如下:
這條基本是官方行文的典范,當然也很有必要,這里我認為重點是要求不得炒作錯版幣和不得借助稀缺性或者特殊題材哄抬、串通操縱價格。
這條,我們要科普一個概念,所謂錯版幣,我認為,首先這個幣是錯的,而且得到官方、收藏群體公認的,譬如下圖:
上圖為第15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銀幣,幣面寫成了16屆
這種幣本身已經得到大家公認,我認為就不需要再去進行規范,市場有自身的規律,其價值回歸需要市場化定位,人行就不必過于操心了。但是這里我要再提一個概念,就是“瑕疵幣”
上圖為人民幣1元紙幣瑕疵幣,俗稱“福耳“幣
實際上人行這次可能是表述上有點問題,人行真正想規范的,可能是“瑕疵幣”而非“錯版幣”。因為“瑕疵幣”是生產過程中,因為工藝或者操作失誤而造成的殘次品幣,這些幣流入到收藏品市場以后,物以稀為貴,本身也是有其市場價值的。但是市場往往會借助一些“莫須有”的概念進行炒作,哄抬價格,最為典型的是如:人民幣發行70周年時各種如“雪長城”、“流浪地球”、“綠牡丹”等概念。泰山流通紀念幣發行時的“無梯版”、“雙梯版”、“復打幣”等。
這些概念都是在短期內進行價格的操縱,吸引大量非專業人員的購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幣往往都會步入漫長的下跌過程,讓參與者損失慘重。因此此類所謂的“瑕疵幣“如能進行規范,則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另外,借這次解讀,再與大家聊一下”瑕疵幣“的陷阱。
我們知道北京”康銀閣“是人行的直屬企業,其裝幀的8050、80100等幣都是以聯體鈔形式出現,但當時行情非常低迷,不過單張的8050因為得到資金的關注,價格飛漲,所以很多四聯體就被裁開進行銷售了。因為沒有專業的裁切機器,所以裁切的水平不高,很多可能出現裁切歪斜的情況。不專業的收藏者以為是錯幣,花重金購買,實際上因為8050的冠號都是”EE“開頭的,你再去變現時就傻眼了,這就變成廢品了。
這種情況還存在于很多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以及各種規格的幣中,嚴厲打擊這種行為,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