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國現代貴金屬幣的市場發展,就離不開對某些歷史節點的探索和研究。大家都知道我國現代貴金屬幣1979年開始發行,但當年是何時公布的消息?如何公布的消息?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發售?對于這些疑問,各種書籍和資料的說法大不相同。為了搞清這些問題,我在國家圖書館苦戰數日,一頁不漏地翻閱了數年的各種報紙和刊物,最終在浩瀚的檔案資料中才找到答案。
![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bbs.jibi.net/UploadFile/2013-7/201371217171678818.jpg)
比如,何時公布的消息?1979年5月19日,人民日報發布我國將首次發行精裝紀念金幣的消息。1979年9月3日,我國第一套貴金屬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紀念金幣”,在香港通過寶生銀行向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售,公告發行量七萬套,香港地區零售價7800港幣,采用領取訂購表格和抽簽方式認購。
比如,新華社于1984年8月31日發布消息,向全國人民告知,從即日起,國內民眾可以開始用人民幣購買金銀幣。雖然這條消息在當時并未引起很大關注,雖然國內市場在十年后的1995年才真正爆發,但這一天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時間節點,從此我國現代貴金屬幣國內市場正式啟動。
我的這兩本書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能否給收藏投資者開出靈丹妙藥?這可能是一些讀者心中的疑問。作為研究者,當然希望能為廣大收藏投資群體總結出“一招靈”的收藏投資攻略,但在現實市場中根本不可能。我國貴金屬幣市場變化比較復雜,既受外部環境影響,也有內部生態體系問題。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市場表象背后,有著內在成因和背景,特別是逐利資本的滲透和運作,掩蓋了某些事物的本來面目。如何探究這些市場表象背后的本質,揭示我國貴金屬幣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我研究和寫作的初衷。因此,在該書中可能找不到具體收藏投資技巧,但如果書中總結的一些基本規律對市場參與者能有小小啟示和幫助,我會感到十分寬慰。實際上,對于每個收藏投資者來說,都應該在收藏投資實踐中獨立思考,不斷總結市場發展內在規律。面對市場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