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的前進歷程,我們的偉大祖國在戰勝各種困難中不斷進步和強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每年的10月1日已經成為舉國上下共同歡慶的重大節日。在這些隆重的慶祝活動中,經國家授權由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發行專題紀念幣也已成為重要的官方舉措。
央行發行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主題的紀念幣(以下簡稱“建國幣”)是從1979年9月3日開始的,這也是“建國幣”和新中國首套貴金屬紀念幣的誕生日。1979年到2019年,我國央行發行的“建國幣”可以分為貴金屬紀念幣和普通紀念幣兩大類。其中在普通紀念幣中又包括金屬幣和紙幣兩個子類。在1984年、1989年和1999年發行的普通紀念幣金屬幣的每個幣種中還同時鑄有少量精制幣。在紙幣中還特別印有少量聯體鈔。這些“建國幣”的統計匯總見表1和表2。
回顧發行的這些“建國幣”,它們具有很多鮮明特點。
一、具有推動貨幣印制發展的歷史意義
(一)開創了新中國發行現代貴金屬幣的先河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我國改革開放的號角。為積極跟進國家的改革開放步伐,向世界展現中國形象,加強與世界的錢幣文化交融,同時為國家積累外匯收入,央行緊緊抓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的重要契機,經國務院批準于1979年發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幣”1套4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幣”是我國發行現代貴金屬幣的起點。我國的金幣事業從這個項目開始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境外到境內,取得了今天的發展成績。據統計到2018年,我國現代貴金屬幣已經發行446個項目,2289個幣種,總數量1.26億枚,總重量1.11億盎司。
(二)開創了新中國發行普通紀念幣的先河
為與國外發行慣例接軌,豐富國內收藏市場,服務發展錢幣文化,隨著成功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幣”,1984年央行再次抓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的契機,首次發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普通紀念幣”1套3枚。從發行這套普通紀念幣開始到2018年,我國先后發行了85個普通紀念幣金屬幣項目,其中包括113個幣種,總數量50.20億枚。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幣”為人民幣大家族又增添了新的幣種門類,具有開創性意義。
(三)開創了新中國發行普通紀念幣紙幣的先河
在我國發行的普通紀念幣中,還有一個幣種就是鈔票型貨幣(包括紙幣和塑料幣)。實際上發行紀念紙幣也是以“建國幣”為起點的。1999年央行在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幣”項目中首次推出了一張面額50元的“建國紙幣”。為紀念某一重大事件或活動,發行紀念紙幣已經是國外一些國家的經常性做法。央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發行的“建國紙幣”再一次填補了新中國幣種發行門類的空白,進一步豐富了民眾的錢幣收藏生活。截止到2018年,我國已經發行5種鈔票型紀念幣,總數量4.93億張。
在新中國的貨幣發行歷史上,推出的一些新幣種往往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機緊密結合應該不完全是巧合。它一方面充分說明出臺一項重大發行舉措一般都選擇在具有重要意義的時間點,同時也證明“建國幣”作為一些新幣種的龍頭確確實實帶動了我國紀念幣市場的不斷繁榮與發展。
二、工藝技術品種創新的窗口
“建國幣”一方面促進了新中國紀念幣的發展,同時也是展現新的工藝技術和品種的窗口。
(一)創新鑄幣技術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造幣企業主要是生產流通貨幣,對工藝更加復雜和要求更加精細的貴金屬紀念幣從來沒有涉及。在接到領導機關指示后,我國造幣企業的員工在缺少經驗、缺少技術和缺少設備的條件下,集中優勢人才大膽試驗和攻關,利用解放前舊造幣廠留下的簡陋設備,經過各種前期準備,通過設計雕刻與鑄造加工緊密結合,在不長時間內就攻克各種技術難關,終于完成了國家交給的光榮任務。順利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幣”的生產鑄造,不僅是造幣人向國慶大典獻上的一份厚禮,同時也為今后我國貴金屬紀念幣的繼續發展摸索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技術、設備和工藝流程,是我國鑄幣技術的重大創新和發展。今天的人們手拿一套四十年前鑄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幣”,當年幣面的奪目光彩絲毫沒有變化,由此不盡使人們向當時造幣人的工匠精神表示深深敬佩。
(二)創新鑄幣材料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鑄幣材料主要是使用鋁合金,1980年發行的圓角硬幣開始使用銅合金。在那套圓角硬幣中的1元硬幣使用的是白銅合金,其中含銅81%,含鎳19%。由于使用這種合金配比鑄造出的硬幣存在一些瑕疵,如何設法和擇機進行調整一直是管理層在認真思考的問題。等待幾年后這個重要契機終于到來,在計劃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幣”時,終于把調整1元硬幣合金成分的設想付諸實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幣”合金材料的配比上,雖然仍屬于白銅,但是按照國際慣例將含鎳量由19%調整到25%,鑄幣的視覺效果更加美觀,手感更加舒適,流通質量也有大幅提高。因此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紀念幣”在金屬材質上實現了一次創新,并且在以后繼續發行面額1元銅合金普通紀念幣時這種白銅合金配比成為了使用標準。
(三)創新紙幣防偽技術
在紙幣的流通中如何與偽造貨幣進行博弈始終是貨幣印制機構面臨的艱巨挑戰,研發各種新的防偽技術也始終是貨幣研究機構不懈追求的目標。值得關注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幣”的50元紀念紙幣中第一次使用了開窗安全線,第一次使用了帶有色調的鈔紙,第一次使用了全息防偽標識,第一次使用了異形號碼印刷。這四個第一次填補了我國鈔票生產技術的空白,提升了鈔票印刷技術,標志著人民幣的防偽技術和印制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現在回憶這段往事,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幣”的50元紀念紙幣在我國人民幣印制技術的發展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創新紙幣形態
紙幣的基本功能是滿足貨幣流通,因此以單張形式存在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紙幣還有收藏鑒賞功能,為了滿足這種文化需要,在國外的某些國家中發行連體紙幣已經成為一種慣例。對于我國來講,到1999年時發行連體紙幣還是空白。令人欣喜的是,填補這個空白的機會又留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幣”的50元紀念紙幣。在此之后我國陸續發行了多種人民幣紙幣的連體鈔,豐富和滿足民眾的收藏鑒賞需求。但是人們不應忘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幣”50元紙幣的連體鈔開創了我國發行連體紙幣的先河,實現了紙幣形態的創新。
回顧我國人民幣印制鑄造技術的發展,落地很多重大技術和品種都與“建國幣”密切相關,因此可以說“建國幣”已經成為見證新中國貨幣印制發展進步的珍貴實物。
三、被市場普遍關注的典型幣種
為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重大節日,央行發行的每一枚“建國幣”都傾注了管理層和造幣企業員工的辛勤奉獻,受到收藏愛好者的喜愛。鑒于本文篇幅所限,下邊將重點介紹其中的兩枚錢幣。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20盎司金幣
1989年央行發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6枚,其中有1枚20盎司金幣。
這枚20盎司金幣是當時我國發行的最大規格金幣,也是我國發行大規格金幣的龍頭,這種安排足以襯托出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紀念幣”在慶祝活動中的重要性。這枚20盎司金幣共計發行100枚,正面圖案由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師王福德設計雕刻,背面圖案由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師李小川設計雕刻(這兩位設計雕刻師的錢幣作品均曾在國際硬幣評選中獲獎),整個錢幣的鑄造加工由沈陽造幣廠完成。這枚金幣的名稱為“開國大典”,背面的設計要素選自董希文大師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的油畫作品被搬上紀念幣畫面在此之前已有一次。但是這枚金幣的直徑較大,給設計雕刻者留下了更大的藝術再創作空間。為了展現新中國這一最為重要的歷史時刻,設計雕刻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與鑄幣工藝相結合,進行了大膽的二次藝術創作。這位設計雕刻師精心調整構圖,精細雕琢每個細節,利用藝術語言和精美的鑄幣技術再現出1979年開國大典的宏大場景,使這枚金幣成為我國現代貴金屬幣的經典之作。這枚20盎司的紀念金幣一經面市,立即受到國內外收藏界的關注,成為了收藏家追逐的心愛之物。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普通紀念幣精制幣
圖6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普通紀念幣”中的一枚精制幣,被市場稱為“大40”精制幣。這枚錢幣的材質為白銅合金,使用精細的壓鑄工藝鑄造而成。為什么要把這枚精制幣拿出來單獨介紹,主要原因是當時鑄造這枚“大40”精制幣的目的是用于會議禮品,沒有商業銷售目的,因此實際鑄造量僅為1000枚。隨著時間的流逝,目前這枚“大40”精制幣在市場中的存世量可能更少。按照物以稀為貴的收藏法則,這枚“大40”精制幣已經成為收藏普通紀念幣的頂尖幣種,是“建國幣”板塊中一枚耀眼的明星。
綜上所述,“建國幣”是我國紀念幣中的重要板塊,它們的發行和其中采用的新技術也是新中國發展建設成就在印鈔造幣行業的一個縮影,它們的鑄造發行創造出我國人民幣大家族的豐富多彩,展現出人民幣印制技術的發展軌跡,豐富了錢幣文化內涵。其中特別是一枚枚“建國幣”寄托了人們對我們偉大祖國無限熱愛的母子之情,使國慶節與紀念幣結下了深厚情緣。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成立70周年華誕,2019年9月10日央行已經開始為此發行貴金屬紀念幣和普通紀念幣,這些新發行的紀念幣也將為“建國幣”板塊增添新光彩。
(金融時報9月27日刊發 作者:趙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