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錢幣與貨幣之間,究竟有何區別與聯系?
錢幣正用品與非正用品在歷史長河中,曾如何結伴同行?
中國錢幣怎樣進行科學、系統分類?
能否揭秘錢幣學研究的神秘面紗?
……
2019年9月7日,于上海中福大酒店,中國錢幣博物館首任館長、研究員——戴志強老師為大家獻上了一臺精彩絕倫的講座,帶著諸多疑問走進“涌藏大學堂”的人們,再一次滿載而歸。
戴志強老師正在講座中
他,出生于錢幣世家,自幼隨父出入上海古玩市場,在濃厚的收藏氛圍熏陶下,戴志強老師與錢幣,注定結下不解之緣。
上午9點30分,典藏大系《錢幣與錢幣文化》講座于上海中福大酒店正式開始。初秋的涼爽不減藏友們對于講座的熱切,前來聆聽的身影絡繹不絕。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涌藏大學堂秘書長陳佩女士向藏友們介紹涌藏大學堂高級顧問戴志強老師
藏友們聽得聚精會神
針對“錢幣”的概念,戴老師回憶起少時親歷的“錢幣學在國內首次提出的時刻”,1954年,彭信威先生的《中國貨幣史》將西方名詞首次帶到中國,那時戴老師10歲,彭信威先生與戴老師家中長輩常常見面。
通過戴老師的精彩講解,大家了解到“錢”具有多種涵義:它是貨幣的代稱,也是農具的名稱,同時又是“兩”之下的一種重量單位。
筆記做得相當認真
戴老師在錢幣博物館擔任館長期間,發現在澳幣展中關稅最貴的,不是面值不菲的金幣銀幣,而是兩枚無面值的紀念章!看著兩枚無面值的紀念章,人工鑄造,花紋圖案精美,反映出“錢幣”確實具有文化意義的部分。
以此為鑒,戴老師錢幣與貨幣的區別做出了詮釋:錢幣是文化領域的專用名詞,而貨幣是經濟領域的專用名詞。錢幣與貨幣,錢幣學與貨幣學,如同兩個永遠不可重疊,更無法分離的圓;聯系千絲萬縷,卻完全不同。
藏友在講座中認真拍照記錄
幾十年的研究,整理出一張錢幣歷史沿革表,在錢幣歷史長河中,戴老師認為正用品錢與非正用品錢不分上下,各有千秋。早在戰國末年,文信侯呂不韋時代,非正用品錢就已出現。后來發現的許多非正用品錢,如許多厭勝錢(也叫押勝錢、壓勝錢)都被用于擋兇避邪、祈福求平安,到宋代,甚至出現了紙質的非正用品錢,他們并不作為貨幣被流通使用,卻具有重要的用途。
在此部分,涌藏大學堂的老朋友——咱們的高級顧問葛祖康老師深感認同。二人好似伯牙子期,頻頻互動,觀點一拍即合。
葛祖康老師與戴老師頻頻互動
結束對于錢幣的總體概述,戴老師帶著大家沿著歷史長河細品古今錢幣。從公元前8世紀至民初(1914年)的古錢,到近代機制幣,緊接著現代的各式流通幣、紀念幣……圖片與故事相得益彰,精彩紛呈。
例如,王莽時期,為回避“劉”字的“卯、金、刀”,官方將帶有“金”的錢字改稱為“泉”,從此以后,古今文人墨客都將錢稱為泉,如流水向前,生生不息,很是風流。這也是為何古錢又稱為古泉,而玩古錢的藏友也都被以“泉友”相稱。
問答環節熱情的藏友們
戴老師認真解答
問題解答環節,由于機會難得,現場的藏友們熱情高漲,紛紛舉手提出自己在收藏、研究過程中的種種疑惑。“文信錢為什么字與同期普通錢幣不同?”、“長安錢為何一個在右一個在下?”“王莽的刀幣為何有不同的鑄型?”“浙江發現的青銅魚,是否能作為錢幣來研究?”……針對眾多問題,戴老師都對答如流。現場的藏友們無不贊嘆戴老師學識淵博,氣氛十分活躍,使人意猶未盡,久久沉浸于講座中。
排隊等待戴老師簽售
本期涌藏大學堂,張榮華老師、葛祖康老師也特地趕來捧場,可謂高朋滿座,勝友如云。講座結束后,藏友們圍住戴老師咨詢、交流,為了購買戴老師現場簽售的著作《戴志強錢幣學文集(續編)》,藏友們紛紛排起長隊,場面十分熱烈。
戴老師著作《戴志強錢幣學文集(續編)》
戴志強老師(左二)、趙涌在線總經理,涌藏大學堂秘書長陳佩女士(右二)與趙涌在線錢幣部副總監王亮先生(右一)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