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錢幣收藏界關注澳門10元連體鈔 |
發布日期:08-06-16 18:1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錢幣收藏界關注澳門10元連體鈔 南方報業新聞 時間: 2008年06月16日 來源: 南方日報
被指多處不規范,收藏界人士稱:錯幣一經確認便成珍品
圖為澳門10元連體鈔 朱桂芳 攝
近日,廣州一位收藏愛好者發現“澳門10元連體鈔字樣及標識”多處不規范消息公開后,引起廣東、香港、澳門等地有關錢幣收藏人士的極大關注。收藏愛好者紛紛尋找該連體鈔藏品持有人,并建議應該到權威部門作進一步的鑒定。廣東省集幣協會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不規范幣(票)一旦獲得權威部門鑒定確認,便可稱為“錯幣”,而作為法定貨幣或郵票中的錯幣或錯票,都屬藏品中的“珍品”,是古今中外藏界人士的重點獵物。
本報記者通過各種渠道,聯系到“澳門10元連體鈔”收藏者。據他介紹,其收藏連體鈔已有近10年歷史。近日在鑒賞藏品時,通過放大鏡發現澳門整版鈔上的10元鈔與其他鈔相比較為特殊,即正面的中國銀行大廈圖案中“中國銀行”字樣與其他中國銀行發行的明顯不同。經與藏友探討時又進一步發現,該連體鈔除“中國銀行”字體與其他版別的澳門鈔不同外,還有中國銀行的“行徽”以及原任中銀澳門分行總經理“朱赤”簽名等多處存在疑點。
據了解,1995年10月11日,中國銀行決定發行澳門元鈔票。中國銀行發行的澳門元鈔票共有五種面值:1000元、500元、100元、50元和10元。而澳門連體鈔包括澳門10元券4連體鈔和澳門10元券整版連體鈔。澳門10元整版連體鈔由中國銀行及大西洋銀行于2001年1月8日發行的澳門幣10元券組成,包括大西洋銀行發行的10元券40枚整版鈔1張和中國銀行發行的10元券30枚整版鈔1張。
廣東藏界資深人士稱,把澳門鈔500元券和10元連體鈔在高倍放大鏡下進行對比可看到,500元券正面的中國銀行大廈牌子上的字體為標準字樣。據查證,“中國銀行”四個字當時由郭沫若書寫并統一使用,而澳門10元連體鈔上的“中國銀行”卻不是郭沫若的字體。觀察整版鈔可看到,30枚10元券的“中國銀行”字樣也不統一,均有細微差別。
另外,“中國銀行”字樣并不是中國銀行的行徽,正式行徽是“中國銀行”字樣之上的紅色標志,外表看起來像一個古代常用的圓形方孔錢,里面是一個“中”字,其設計者是現任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靳埭強先生。
有多位名人曾為中國銀行撰寫“中國銀行”字樣,目前使用的為郭沫若所寫版本,而有行家猜測該10元券上的字樣是其他人所寫版本。
經記者進一步了解獲悉,由于該連體鈔爭議的地方太多,目前已引起藏界的關注。該藏品持有者已向有關權威部門申請鑒定。其發現的疑問目前尚未得到確切的解釋。
澳門10元連體鈔收藏者為何熱衷于對該藏品作鑒定?廣東省集幣協會會長甄偉鋼稱,貨幣代表一國(地區)的形象,不規范的標識便意味著極不嚴肅。作為企業尤其是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大型企業的標識,更要標準、規范,這才不引起歧義。而從收藏者角度看,錯幣或錯票由于量少且往往包藏著一些生動的故事,因此更顯珍稀。
如已退出流通領域的第三套人民幣,已被藏界人士指出多處錯誤,而今已成為萬元珍幣。尤其是其中的“一角”紙幣,“身世”坎坷。1962年4月20日首發的棗紅色一角券,俗稱“紅一角”或“棗紅券”,其正面圖案為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深入農村參加勞動,但畫面中人物卻是自左向右前進,犯了嚴重的“右傾”錯誤。
為挽救“紅一角”的“政治錯誤”,“1角背綠券”臨危受命,不過好景不長,“1角背綠券”在1966年10月1日正式發行,但卻在1967年12月被匆匆回收。之所以如此“命短”,是因為“背綠券”與1964年發行的2角紙鈔背面顏色極為相似,容易在交易過程中混淆。
流通時間不長、幣齡較短的棗紅色1角券和背綠色1角券,如今已成為難以尋覓的珍品。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恰恰成為升值的助力,“紅一角”一躍成為收藏界的寵兒,如今在錢幣市場上已達每枚3000元。“背綠”一角券由于發行時間短,市值一騎絕塵,已達16000元,升值16萬倍,穩坐第三套人民幣的“鈔王”寶座,更是各路藏家尋求的珍品。
本報記者 朱桂芳 |
上一篇:讀 連體鈔預言 有感 |
下一篇:連體鈔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