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介紹精制幣回眸精制幣坎坷28載發展歷程(晴日) |
發布日期:12-05-08 08:23:4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晴日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5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2012年3月31日,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在首都經濟報道欄目中用較長篇幅介紹了普通紀念幣的收藏知識。其中對紀念幣版別按普制、精制和樣幣的劃分進行了明確的介紹。令人振奮的是,這是精制普通紀念幣(下稱精制幣)在出現28年后,首次登陸國內主流媒體。 從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紀念幣發行開始,精制幣至今已經走過了28個年頭。早期精制幣發行大致有幾種情況。一種是針對海外或國內外某一特定人群發行,如建國35周年、希望工程、世乒賽等。第二種是作為國家和總行的高檔禮品,具有發行量較少,發行情況不透明,如建國40周年等。第三種面向公眾發行的半精制幣,如憲法、宋慶齡、熊貓和毛澤東,但因為少有宣傳,也不為公眾所認知。從康銀閣公司1996年開始裝幀朱德精制幣開始,精制幣才改變了發行無序的局面,不僅發行工作相對公開透明,發行量固定在2萬枚左右,只在個別情況下有所超出,如“迎接新世紀”的發行量是4萬枚。 無論是作為國禮還是面對公眾的宣傳品,精制幣發行方中國人民銀行和后期精制幣的出品方的康銀閣都沒做什么宣傳。以致于長期以來,包括多數普制紀念幣愛好者在內,公眾基本不知道精制幣的存在。在1997年紀念幣炒作狂潮中,許多幣商因為不了解情況,把精制幣的包裝拆掉,和普制幣混在一起去配紀念幣大全套。由于幣商嫌精制幣運輸比卷幣麻煩,而且要拆冊子,所以導致了一段時間精制幣價格低于普制幣的怪事。 一些錢幣收藏愛好者在許多年以前曾經對精制幣推介做過努力。之后,錢幣收藏家孫克勤(網名“老孫”)出版了紀念幣研究專著《中國普通紀念幣珍品圖錄》,比較系統地介紹了精制幣。在這個基礎上,國內錢幣收藏界才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精制幣收藏群體。 2009年秋季開始,伴隨著經濟升溫和通脹預期,精制幣出現一輪持續1年多時間的大牛市,交易十分活躍,多數品種升幅在1至3倍。近觀這輪升勢,我們發現了一個特點,就是精制幣收藏隊伍的人數明顯少于2萬的精制幣發行量。主要表現在,交易多以整包交易為主,而且許多品種在經歷10多年的消耗后仍有不少整包存世。 曾經有人做過測算,認為以2萬枚發行量計算,這個圈子最大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