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描繪幸福景 草原風光美如畫 |
發布日期:08-09-10 11:07:57 作者:劉永星 新聞來源:錢幣報 新聞點擊: |
本稿刊載于2008年9月上旬的第十八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內蒙古流通紀念幣背面.jpg 內蒙古流通紀念幣正面.jpg 南北朝時期的《敕勒歌》形象的描繪了內蒙古大草原令人向往的奇異風光:“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成立四十周年普通流通紀念幣“放牧圖”就很好的體現了蒙古族人民自由粗獷的民族個性和熱愛自然的生活狀態。 1987年7月30日紀念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一枚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普通流通紀念幣。面值一元,材料為鎳銅合金。這枚幣重量為9.32克,發行量為905.2萬枚,直徑厚度為1.7×30mm,后在流通紀念幣大全中稱為“五個自治區” 其中的一枚。 就內蒙古自治區四十年紀念幣,筆者有幸和這枚紀念幣的設計者周寶國老師了解到,當時素材創作要求是:積極反映自治區成立四十年來取得輝煌成就代表性的主題思想,濃縮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因此,正面圖案內容為漢字國號:“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字樣及發行年號。中心圓內主體圖案為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布局對稱周正;風格穩健大氣;有莊重感。這枚幣的背面圖案設計也非常經典,背面圖案有面值,蒙文“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及“1947—1987”字樣。主體圖案為“放牧圖”。一對蒙古族青年男女在遼闊的草原上騎馬放牧。男牧馬人的手臂指向遠方,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熱愛。圖案近處,羊群擁簇,綠草茂盛。遠處,白云飄過,靈動飄逸。整組畫面構圖飽滿,錯落有致。雕刻筆法既厚重樸實,又充滿動感,彌漫著活力。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五個自治區中第一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全區總面積130萬平方公里,有2400公里長的邊界線與蒙古和前蘇聯接壤。二十年前全區有近1000萬人口。蒙古族是自治區的主體民族,有漢、回、朝、滿、達斡爾,鄂倫春等十多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素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之美譽。今天六十周歲的內蒙古又成為全國著名的“乳都”。奶制品、羊絨、稀土、牛羊肉、馬鈴薯等都是全國著名的特色產品。 內蒙古四十年紀念幣鑄造工藝精湛,視覺效果極具震撼力,底紋光亮如鏡,明暗對比強烈,具有較強的觀賞沖擊力。蒙古民族還是我國完整保留本民族語言文字蒙文、蒙語的少數民族。在這枚幣上也有體現。觀賞這枚紀念幣,不僅感受到內蒙古自治區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觀,還隱隱約約散發著蒙古族“馬背民族”的豪放熱情和原生態的生活方式。 |
上一篇:回家了,澳門 |
下一篇:流通幣的“四大系列”風頭漸超貴金屬 |